这些成果确立了中国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研究领域的国际学科优势和引领地位。今年1月,由海洋所牵头申报的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印太交汇区海洋物质能量中心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立项,它将带领中国物理海洋学迈向新的国际前沿。 在笃行中传承 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汉礼等就主持开办海洋调查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海洋调查骨干力量。1961年他开始招收国内首批物理海洋学研究生,提倡“以老带新、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培养了以胡敦欣、袁立业为代表的一批物理海洋学家,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后续发展播下了人才的“种子”。 胡敦欣依然记得1961年在莱阳路25号二楼研究生办公楼学习的情景。“毛先生对研究生要求极为严格。他强调做科学就像小和尚打坐念经一样,首先要坐得住。”近60年后,胡敦欣仍记得恩师的教诲。正因为有这样的“严师”,胡敦欣和师兄弟的俄文、英文成绩在所里都是最拔尖的。 在后来的学习、科研生涯中,胡敦欣将沉心坐下来学习、做科研比喻为科学上的“意守丹田”,又把它传给了王凡等弟子们。“只有始终坚持培养年轻人发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科研方得持续后劲。”胡敦欣说。 继往开来,王凡表示,物理海洋学的发展首先要传承老一辈的科学精神,包括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不断开拓、勇于跟踪和引领国际前沿的探索精神,以及以开放的心态团结协作、推动学科发展的合作精神。 未来,人才仍是海洋所海洋物理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已涌现出一批在国内物理海洋领域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他们拥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尹宝树对未来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