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公司卓越教育董秘朱常叙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年的校招和社招是如常进行,今年校招有1000人,社招有600人,没有因为疫情减少,反而今年还加大了对一些好学校的校招力度,排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100名的我们还招了40多个,今年人员招聘还相对容易点,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好学校投递的简历也多,现在招聘线下转为线上,学生就业心态也会更珍惜offer一些。” 值得关注的是,一边是大学生难就业,一边是企业用工找不到合适人才。 “在面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学历和能力存在不匹配现象,就是学历很高,但是能力一般。”张可说,“有研究生为了得到工作,主动提出降低薪酬,要求3000元/月。这个还不是少数,现在研究生找工作工资也不会像以前那么高,太多人才涌入,有些岗位其实普通本科生也能做。” 熊丙奇向记者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培育人才结构方面是和社会脱节的,大家都是以学历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知识与应用脱节,培养了一批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对口,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北极光创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此前每年都有春招和秋招惯例,受疫情影响,今年春招计划有变,也缩减了岗位需求。公司会在个别高等院校通过校招方式招聘实习生岗位,是否能留下来还得靠个人能力。 (应采访对象要求,汤可研、张可、胡思睿、郑小艳均为化名) 记者观察丨“研究生抢着干销售”凸显教育与市场错配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专业不对口、薪水达不到预期等因素导致应届毕业生入职签约率低。考研和出国留学仍是大多数准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不过,当前的考研热存在诸多不理性成分,有一部分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种以提升学历为导向的考研,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因而,在求职招聘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也存在招工难。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与社会劳动力需求脱节的问题,有的专业人才急需但是没有,有些专业的学生又不需要太多。 比如,技工类工作已呈现“用工荒”局面。智联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技工类岗位针对应届生的需求同比上升37%,而投递人数同比上升7%,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速度。有企业HR表示,在面试过程中有些基础岗位普通本科甚至专科毕业生就能做到,比如销售业务、中介服务类,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环境下,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也会前来竞争。 “高学历低就业”现象并不陌生。受教育的劳动力从事了与自身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导致出现高学历失业人群,浪费教育资源。过度教育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失衡现象值得反思。 此外,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师资建设、教育理念和教学课程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落差,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能力与学历不匹配,也给其就业带来压力。我国已明确将重点投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同时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的迫切需求是吸纳“招之能战、战之能胜、人岗匹配”的人才。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培训大学生的实习和实战经验。专业硕士教育,实质更应是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非以学历为导向,一味追逐研究生或更高学历文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