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不吵,不堵车,没有早高峰,空旷的火车站,寂寥的游乐场。 武汉,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人与人被疫情隔离,心与心已连成一片。”这几天,一部名为《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的视频刷爆了武汉人乃至全国人民的朋友圈。 2分零2秒的短片,让武汉这个近来让人心焦、心疼的城市,以真实的面貌与国人相见。 千秋缈矣,百战归来。武汉历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关键时刻,这里的每个人展现出的韧劲、爽烈、仗义,构成了今天的武汉之光。 武汉人身上流淌着一股“韧劲” 《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短片中,有一句武汉方言让人印象深刻——“我信了你的邪(意为我服了你了)”!这句方言,一下子戳中了武汉人的内心,也道出了武汉人不服输的一面。 有人误以为这个视频是武汉的最新城市宣传片,其实并不是。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形象工作室主任殷涛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自发策划的产品,由团队7人完成。 “疫情发生之后,医护人员在前线‘战斗’,我们媒体人也想做点事,我们想通过短片表现出这座城市平凡人身上的那种韧劲。”短片中有24小时工作的医生,还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1989年出生的乐舒婷说:“自接到任务开始,团队成员们,从大年初一一直忙到大年初八,每天睡两三个小时,醒来继续干。” “我们也会怕,但我们都很爱武汉,这里是我们的家。”乐舒婷说,她出门拍摄,丈夫阮翔开着车,带着她满城转悠,寻找最合适的拍摄素材。 如何用短片表达武汉人身上的这股韧劲?他们拍摄了武汉的欢乐谷,过去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如今变得寂静。他们去了火车站,拍了多条火车轨道,此刻没有一辆高铁开走。与之对比的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和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一片忙碌。 为了让后期配音更好地感染情绪,乐舒婷甚至在家里录了一个旁白的小样,将背景音乐开到最大声,当自己录到最后那句“我信了你的邪”,她泣不成声,“用接地气的表达,才能有武汉味,才更加提气!” 历经风雨,武汉人的韧劲才会更加明显。正如《武汉莫慌,我们等你》中所说:“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这一班,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我们可以笑着飙一句,我信了你的邪。武汉,我们等你;也请你们,等等武汉!” 短片中的“等”字,并非被动等待,而是一同出发。与他们一样,很多武汉人快速行动起来。 2月3日,一首抗击疫情主题的公益歌曲《我希望》在网上传播开来。歌曲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母亲的思念和期盼。“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想为他们创作一首歌曲,展现出武汉人的韧劲。”歌曲演唱者、武汉传媒学院音乐系教师吴巍丽说,词曲作者是她的老同学、湖北理工学院青年教师姚兰。 这不是少数人在努力。在吴巍丽和音乐界朋友的“棚虫”微信群里,大家发起了一个网络接力唱活动,20多位歌手和音乐人用手机录音,同唱一首《加油武汉!祝福武汉!》。“虽然我们这首歌是以医务人员为主角,但展现的是武汉人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从容克服的精神。” 平凡力量,聚成武汉之光,正如一位武汉网友的留言:“我深爱的武汉,终究会好。” “爽烈”地应对是武汉人的本能反应 走进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金梅林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湖北人身上的爽烈之气。 “我马上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我马上开车过去。”“我们马上着手写项目的建议书。”与记者谈起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的启动过程,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金梅林用了三个“马上”,语气有些急切。 “救人如救火,我们只能跟时间赛跑。”多年来从事疾病防控领域研究的金梅林,在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冲在了前面。 这次,由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牵头、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任组长、金梅林等13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迅速成立,同步启动了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围绕疫情相关特征,快速确定了着重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临床诊治、抗病毒应急药物和抗体类药物等8个方面开展科技攻关。 金梅林告诉记者,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尽最大力量驰援武汉,武汉人更应该展现良好精神风貌,“爽烈地面对问题,不被眼前困难压垮,我们的背后是全中国,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车程13公里之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许峰正在麻利地布置任务,与记者的交谈语速飞快、干脆直率,“面对疫情我们丝毫马虎不得”。 前几天,一位坦桑尼亚籍留学生伊利亚向许峰求助,反映自己出现浑身刺痛、发抖、胸口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伴有咳嗽,情绪极其紧张。学院第一时间安排其前往校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大家松了一口气。 “这位学生的情绪仍然很紧张,我们老师每天都给他多次发信息,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许峰说,两天后这位学生反映情况好转,紧张情绪随之消散。 面对留学生,许峰坦言工作的压力不小:“留学生公寓内660个房间已全面消毒,对接物业服务中心做好每天公共卫生间、公共厨房和公共区域卫生消毒、通风,在留学生公寓楼内每层的公共卫生间、公共厨房放置消毒液和洗手液……必须事无巨细都考虑到。” 学校的老师被快速地动员起来。他们设置了联络员制度,以国别将在校国际学生分组并设置教师联络员,发动在外地休假的教师20余人,组建微信联络群,把437名在武汉的留学生分为18个组,实行点对点网格化管理,形成一对多师生双向联络制,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实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动态及个人动向。 正如一位留学生所说,面对疫情,他们也有过担心,但是看到学校组织有序,看到新闻报道中全中国都在迅速行动,也就不再担心了。 这就是武汉人爽烈性格的典型表现——行动快,敢担当。这样的执行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决心。 武汉人的“仗义”从不缺席 有人说,武汉人的性格中,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面对疫情,这座志愿者之城又处处闪耀着人文关怀。两种精神,激烈碰撞融合,体现出的是武汉人的仗义。 疫情之下,武汉面临着许多困难。对于普通人尚且如此,鳏寡孤独者更甚,不过这难不倒武汉人。“我们春节刚发起了‘爱心进社区’活动。短短四五天,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就募捐了120万元现金,物资也有两百余万元。”梅钦鹏说。 54岁的梅钦鹏是湖北省公安厅的处长,作为公安干警的他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还在值班,但是脱下警服后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第一时间投身了社区公益。 “我们救助的主要对象是武汉底层困难群体,包括残疾人家庭、孤寡老人家庭、低保家庭和环卫工人。他们因为收入低、行动不便,以及禁行限制,疫情期间基本生活物资非常匮乏。”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