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显微镜研制成功。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布罗德研究所共同开发出“DNA显微镜”,这是一种全新的细胞可视化技术,利用化学手段获取细胞内部信息,绘制的图像反映出细胞内生物分子的基因序列和相对位置的情况,DNA显微镜可以做一些光学显微镜做不到的事情。2019年6月,该项研究获《细胞》杂志发表。 ——隼鸟2号首次降落小行星“龙宫”并采样。2019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表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判断,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龙宫”上并采集样本,经短暂停留后再次升空。 ——谷歌研究人员宣布成功演示“量子优势”。2019年10月,谷歌公司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已成功演示“量子优势”,让量子系统花费约200秒完成了传统超级计算机在几天之内才能完成的任务。“量子优势”被用于描述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指量子计算机能解决传统计算机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 ——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个含18个碳原子的纯碳环。2019年8月,《科学》杂志发表牛津大学化学系与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合作的一项成果,他们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碳原子构成的环状分子C18,其中的18个碳原子通过交替的单键和叁键连接而成,早期研究发现C18环分子具有半导体特性,这意味着类似的碳直链结构可能成为分子级别的电子元件。 ——新型人造DNA结构,信息密度可加倍。2019年2月,美国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史蒂文·本纳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合成的新型DNA分子系统与天然DNA最大的不同是,它拥有8个而非4个生命信息组分。据介绍,脱氧核糖核酸(DNA)中存储着遗传代码,它由4种核苷酸组成,以4个不同字母表示。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合成出一种由8个字母组成的新型DNA结构,信息存储密度加倍,未来有望应用于合成生物等领域。 ——人体生理年龄首次成功逆转。一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小型临床研究首次表明,逆转人体的表观遗传生物钟是可能的。表观遗传生物钟可用来测量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在为期1年的时间里,9名健康志愿者服用了3种常见药物——生长激素和两种糖尿病药物。通过分析人体基因组的标记,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受试者的平均生理年龄减少了2.5岁。与此同时,这些受试者的免疫系统也显示出恢复活力的迹象。2019年9月,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老化细胞》杂志。 ——艾滋病治疗奇迹再现,“伦敦病人”或被治愈。据《自然》杂志2019年3月发表一篇论文,一名被称为“伦敦病人”的艾滋病患者,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已18个月未检测到艾滋病病毒。他可能成为继“柏林病人”之后艾滋病被治愈的第二人,但专家们谨慎认为疗效尚需持续监测。与“柏林病人”接受全身放疗相比,“伦敦病人”接受了相对温和的化疗。研究人员认为,“伦敦病人”的经验可能更好推广。 ——科学家培养新型大肠杆菌能以二氧化碳为食。2019年11月,在发表于《细胞》的一篇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改造了一种通常以单糖为食的细菌,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样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来构建细胞。这一成果为利用工程细菌将人们视为废物的产品转化为燃料、食品或其他感兴趣的化合物开辟了令人振奋的新前景。 ——全球首支埃博拉疫苗获欧盟批准上市。2019年11月,欧洲监管机构批准了一种疫苗,这种疫苗已经帮助控制了埃博拉病毒的致命暴发,也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接种首次通过这项审查。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可引发致命性出血热。此前,医学研究人员已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但大多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而Ervebo成为了首支正式获批用于人体的埃博拉疫苗,并有望于2020年第一季度在美国获批上市。 两院院士投票评选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科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迄今已成功举办26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