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盘点2019中国科技(图)(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30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作为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不仅于2016年底被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而且在2019年被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将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作为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不仅于2016年底被列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而且在2019年被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将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批对新技术敏感的中国企业较早地投入区块链技术研发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2019年上半年,中国公开的区块链专利数量为3547项,远超2018年全年专利总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2019年区块链白皮书》,目前,全球公开的区块链专利申请量高达1.8万余件,中国占比超过半数,居全球第一。

  

  航母入列

  12月17日,海南三亚某军港,舷号为“17”的山东舰入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至此,中国第二艘、国产首艘航母正式成为精武强兵保和平的大国重器,开始守护万里海疆。

  航空母舰是现代科技的集大成者,其研发制造彰显了一国的综合科技实力。中国国产航母可谓举世瞩目,从建造决策阶段就备受关注,引发外界各种猜测。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2013年底是国产航母重要的时间节点。彼时,有关方面在大连造船厂举行了航母钢板的切割仪式,标志着正式开工建造。之后,社会上迎来长达4年多的“航母新闻静默期”,直到2017年4月,《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了当月26日举行的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辽宁大连正式下水的新闻,其巍然屹立的雄姿通过照片和摄像镜头第一次正式展现在人们面前。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间,首艘国产航母完成了8次海试并发布了一批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广大公众特别是军迷们仔细对比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努力从更小舰岛面积、平面形状的相控阵雷达等方面,捕捉首艘国产航母的特点和优异的性能。

  随着山东舰入列服役的新闻一起刷屏的还有一张据说是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在航母甲板上,一位中国老将军在外国海军代表的陪同下,踮起脚尖,努力探视舰载机上的装备。照片上配上一句感人的话:“将军,我们有了国产航母,请您检阅!”洋溢着扬眉吐气的自豪之情。

  

  “双龙”探极

  中国极地科考在2019年收获两项硬气的成就,分别是“一站”和“一船”,它们已经并将继续变革中国在极地冰雪世界的科考能力,为认识极地、造福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在南极的第五座科考站。该站位于罗斯海特拉诺湾的恩克斯堡岛,根据规划,其为常年考察站,建成后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规模将达5500平方米,辐射科考范围300—500公里。2019年第35次南极科考期间,队员们克服困难,完成了包括保暖管道、水泥预制建材等大批建站物资的转运任务,并安装了一台1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为建站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

  “一船”就是目前正在第36次南极科考中大显身手的“雪龙2”号。该船于2019年7月11日即第15个中国航海日交付,它由中外联合设计、中国自主建造,具有船首、船尾双向破冰能力,配备“水密月池系统”,加装智能机舱。10月中旬,“雪龙2”号驶向南极,拉开极地科考首秀序幕,与“雪龙”号联袂开创中国极地科考的“双雪龙”时代。进入南极冰区,“雪龙2”号大显身手的时机便开始了,它破冰冲锋在前,一路护航“雪龙”号抵达南极近岸陆缘固定冰区域,圆满完成了在中山站附近的卸货任务。“雪龙2”号极地首秀已经有了精彩的开篇,接下来,它将继续携手“雪龙”号在南极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并将参与恩科斯堡岛新站建设的考察队员送往目的地。

  

  “国门”枢纽

  2019年9月25日,在北京南中轴线距离天安门46公里处,一座超大型国际级航空枢纽落成并投入运营,这就是被英国《卫报》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大兴国际机场。它像一只欲振翅高飞的金色凤凰,傲然立于京南广袤的大地。

  成就这只“凤凰”、奠定其“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地位的是其科学而灵动的设计——采用放射状六角星布局,巧妙融合了5条指廊、82个登机口,使旅客从航站楼中心步行到任何一个登机口的时间不超过8分钟,实现超大规模的人员和飞机架次吞吐量。预计到2040年,机场客流量可达到1亿人次、飞机起降80万架次,到2050年,机场将所有预留控制用地完全建设后,预计旅客吞吐量可达1.3亿人次、飞机起降为103万架次。

  成就这只“凤凰”、奠定其“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地位的还有现代建筑科技。比如,机场屋顶采用不规则的钢结构,总投影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最大直径超过1.1公里,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度,是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为了实现超强的隔震,整个航站楼使用了1320套隔震装置,每个隔震装置直径从1200毫米至1500毫米不等,还有粘滞阻尼器100多条。再比如,航站楼的屋顶是一个18万平方米的全天窗结构,一共使用了1.28万块玻璃,构成了一个自由曲面的屋顶,其中,8000块屋顶玻璃中没有两块是一样的,工程人员精确对每块玻璃的三维坐标进行定位施工。此外,机场运营融合现代智能技术,提供包括安检自动化在内的诸多高效、便捷服务。

  (本报记者  张保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