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通讯员 吴海燕 白皙的娃娃脸上架着一副红色眼镜,一头浅棕色的微卷短发。 在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研究院,徐亚荣副院长从昔日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今天科研研发的中坚力量。 199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乌石化,工作伊始她就暗下决心,要在石油化工领域有所作为。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她全力以赴边工作边学习,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及至博士后,在企业的生产科研工作中取得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自治区劳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定要替代进口 C5催化剂就是一个让徐亚荣很受伤的例子。这是乌石化炼油厂40万吨轻汽油醚化异构化装置独特的催化剂,不可或缺。一直是使用国外某某公司的进口催化剂,技术垄断,价格惊人,没有议价权,而且每年谈判时都会继续涨价。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于是,乌石化公司C5催化剂开发的科研项目小组正式成立。 徐亚荣进入了“无我”的状态。 她和小组成员没日没夜,白天保证催化剂的运行,晚上要调参数,不能像倒班人员一样正常休息,并且一做就是10年。项目初期需要8000多个小时连续运行以获取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那段时间里,徐亚荣和她的团队只有春节休息了15天。 要知道在实验室切换很容易,但是在装置上切换不是那么简单的,是有风险的。实验室3年的工作中,这个团队合成过成百上千种催化剂。 熬夜对她而言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个灵感来了,几天几夜都睡不着,就想尽快写出来之后进行操作实验。为了选出最合适的催化剂,徐亚荣和同事一次次筛选调配。面对实验结果的不如意,徐亚荣带领团队顶住压力,她也一遍遍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从开始研究C5催化剂,徐亚荣自己都记不清大概失败了多少次。催化剂从小试研发到工业放大要解决很多工程问题,她带领研究团队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也经历很多失败,她没有失去信心,终于试验出合适稳定的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每周晚上8、9点打电话,徐老师还在单位,基本上周末都在单位。”徐亚荣的学生冯丽梅说。 2017年,C5催化剂在炼油厂实现工业化,这项专利也成功实现催化剂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已经开始准备量产了。 烷基化的挑战 2010年,乌石化公司百万吨芳烃装置的开工生产。但由于苯的下游产品发展比较滞后,消耗量只能达到900万吨,产能大大过剩。如何能对苯产品进行有效的利用,徐亚荣和同事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翻阅资料、大量调研,她解题思路锁定在苯与甲醇烷基化技术上。由苯转化生产甲苯、二甲苯,可满足快速增长的芳烃需求,调整芳烃产品结构。同时,也可将产品作为汽油调和组分,增加汽油的辛烷值。 科研答题向来不是一蹴而就。在8年的时间里,徐亚荣带领团队,经过一次次的优化和无数次的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如今的催化剂配方和工艺条件,成功实现了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 苯与甲醇烷基化项目在2015年被列为股份公司的重大现场试验,利用乌石化公司炼油厂的半再生重整装置进行改造,开展年产3万吨混合芳烃的苯与甲醇烷基化的工业现场试验。 2018年,完成了50万吨的年产混合芳烃的工艺包,项目建成投产预计能够年收益是5亿元。这个项目开辟了由苯增产二甲苯的技术路线,填补了国内由苯增产PX的技术空白。 2019年9月,兰州推广会上徐亚荣介绍,该项目解决了三大难题:一是催化剂制备方法;二是解决反应工程问题;三是抑制反应过程的酸性物质。 除了烷基化项目,在徐亚荣的带领下,这个团队先后完成的“FCC汽油烷基化硫转移反应精馏技术研究”技术获乌石化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快节奏永远是主调 “科研会不会太枯燥?”记者问。徐亚荣笑笑,“这是我自己的梦想。” 快节奏,在她的生活轨道上,永远是主调。 “石油化工领域,技术飞速发展,你不学习就会被甩得更远。”徐亚荣说。 已经是研究院副院长的徐亚荣仍然坚持事事亲力亲为。为了选出最合适的催化剂,她会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和科研团队一次次筛选调配。在科研工作中,徐亚荣拥有巨大的能量。 “一般在高校里的导师是不会亲自去实验室里面做实验的,但是徐老师不,她为了找出问题所在,经常亲自到实验室里去探求原因。”学生魏书梅博士说。 徐亚荣觉得要想让乌石化跑起来,自己得先跑起来。日常工作不到晚上八点钟不会走。办公室主任觉得她的概念里似乎不存在上班或者是下班。 她唯一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是跑步。其实,前些年她是不爱的。直至5年前,一次感冒发烧,很厉害,影响到工作,让手里的项目给中断了,进入急诊病房。喜欢健身的老公给了她下了一个死命令:每天中午健身一小时。 一个月后,她上瘾了。“不是浪费,有了这一小时,好像是充电,工作一直到深夜工作能量满满。” 今年,她参加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选拔去英国研修一年,9月份刚刚从英国研修回来。徐亚荣告诉我们,现在她的研究团队有20多人,在研的课题有12项。 徐亚荣在生产一线查看生产数据 吴海燕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