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该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生严重事故。远在国内的赵政国听到消息就立即怀疑是加速器最后一部分出问题,因为他知道为了赶时间,唯有这一部分没有做最后的仔细检查。这也让他感叹,“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多智慧也无济于事”。 “为孩子们留一点自主学习的空间” 赵政国8岁时,在县城街道负责妇女工作的母亲在自家院子里办起制斗笠的工厂,组织县城的劳动力破篾、织斗笠。他觉得好玩,在一旁观察,很快就学会了一些成年人才能操作的破篾技术。 一直到14岁,赵政国靠闲暇时破篾分担家庭负担。他每月可以挣十几块钱,假期能挣到20元。“没有影响学习,反而锻炼了动手能力”。上高中后赵政国把所有破篾的工具扔到家后面的渠江里,他外婆因此很生气,质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从此我要在学校好好读书。 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赵国政观察到中学教育的一个怪象:十几岁的孩子被各种学习任务所支配,没有足够空间独立思考、学习、玩耍。 赵院士一个朋友的小孩,非常聪明,成绩也一直很好,但才11岁就被各种各样的课程和作业包围,很多习题大学老师看着都费劲,每天晚上作业要做到10点以后才能睡觉,自己掌握的时间空间无处可寻,“长此以往铁人都疲了,何况是个孩子”。 “现在的中学生要不要学得这么深?”赵政国反观自己当年的校园教育,学得浅,但从很多人多年经历来看也够用了;而愿意学的人,还可以学得更深。“被动接受、完成任务,反而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赵政国的中学时代,因为没有多少作业,“吃不饱”的他就自己找来各种书,“做题目变成挑战,解完很高兴”。 他至今保存着一本中学时从新华书店翻来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每个题目都在纸上解答后贴在书上,薄薄的小册子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本。 赵政国说,除了课程重、学的内容过深,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人为了拿高分反复刷题,做一些偏题怪题,同样值得警惕。“投入大量时间只为提高那么一点点分数,对真正的创新能力提升是没什么用的”。 他曾接触过多个真实而惨痛的案例:一个朋友的孩子考上国内某著名高校,因为习惯了中学时被老师、家长管得死死的,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进入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不知所措,开始翘课打游戏,到后来甚至考试都不想去考了,面临被劝退的局面,家长伤心欲绝还浑然不知苦果是如何酿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