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记者 张盖伦 汇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余个国际组织以及众多教育机构、企业的代表,其中还包括数十位部长、副部长和大使—16日到18日,由我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京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吸引了世界目光。 什么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探讨?那就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 大会通过的成果文件《北京共识》写道: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 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小标题) 清华大学研发的智能学习助手“小木”已经上线。它是你的学伴、你的老师,你的监督者和鼓励者。它的出现,是要解决慕课学习缺乏有效师生沟通的难题。当学习者选择一门课程的时候,“小木”会提示是否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在不同学习阶段做不同提示。课程结束后,它还可以贴心地根据学习者的喜好,为其推荐课程和论文。目前,“小木”已在学堂在线175门课程上部署,服务学习者近万人次。 “如今,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方式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智能学伴、虚拟教师等新型教师形态的产生。”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说。 智能教育将会发展成什么形态、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条件、应当如何组织运作?实践应用,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学校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提升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的能力。我们在宁夏建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并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全民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别让任何人掉队(小标题) 从2018年起,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就开始了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指导用书及其相关教学资源的编写,今年9月起,东城区将实现人工智能课在小学的全面覆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2018年成立了全国基础教育阶段首个人工智能实验班,并与其他单位联合倡导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北京市三十五中和清华大学合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科技应用发展,培养科研习惯和思维…… “要培养智能时代的合格公民,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也要从娃娃抓起,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钟登华强调。 当然,智能技术应当成为解决教育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方法,而不应该让智能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所说,目前,全世界还有2亿多儿童难以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要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变革性作用。 位于北京的方庄教育集群负责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它捐赠给玉树州两套智能双师互动大屏及系统,使玉树与方庄教育集群优秀教师实现音频、视频互动教学,优质课程资源线上共享,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高效智慧教学模式。 大会闭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强调,中国愿意进一步密切与教科文组织和广大会员国合作,携手共建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现代化教育,为全面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