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即,只要教培内容本身是靠谱的,其价值是得到承认的,那么教育分期将实现“个人成长”与“财务成长”同频。以前文的高顿教育为例,从2006年至今运营超13年,提供“低”至会计职称、会计从业、证券从业,“高”至ACCA、CFA、CPA、CMA、FRM、USCPA等国际通行的财经类资格证书的教育考培服务。一方面,职称、从业类培训可以实现从0到1的进阶,比如成功晋身会计行业,另一方面,CPA、CFA等又能帮助用户实现从1到10的职业发展,拿到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投资性银行、“四大”为代表的的财经服务类机构的入场券。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员通过分期购买培训服务,随着通过教培服务在职场上通关打怪,就会出现分期贷款 “越还越轻松”的现象。 3、教培机构与用户价值在教育分期这里得到某种统一 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实现“个人成长”与“财务成长”同频,这种对用户有益的理念价值和发展模式,同时也让教培机构受惠。 一方面,教育分期的低门槛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教育市场“下沉”,更多原本在高昂的价格面前望而却步但又有现实需求的个人更容易成为用户,机构获客成本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正因为获客、留客成本减少,教育机构就能腾出更多资源投入到打磨教育产品、研发教学科技、课程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当中去,从而实现教学服务的正向循环。 只要执行得当,这对机构与用户双方将是双赢的结局。 “博弈”在情理之中,但“囚徒困境”只会带来恶性循环 服务市场上买方与卖方必然存在的博弈。 教育机构的目标是帮助更多人得到教学服务,通过用户的成长从中收获经济、社会价值,越大的用户规模代表越大的价值实现可能,对某些平台而言,至少意味着企业成长和业务扩大的能力更强;而个人对教育的目标是成就自我,自己能够获得越大的价值越好,讲师要更高级、班级人数要更少、时间要更灵活…… 这两种需求始终在相互博弈,虽然都是基于每一个学员的成长,但着眼点并不一样,尤其当教育机构规模日渐庞大时,它们在教学研究和质量上的压力就更大。 既要平台规模,又要个人成就自我,完全兼顾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总在不断进行当中。 不过, 一旦牵扯各种复杂利益考量的“退费”牵扯进来,寻常的博弈就可能演变成“囚徒困境”,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学员个人,大部分参与者最终都可能蒙受损失。 以下是“退费”博弈下的“囚徒困境”简化示例: 括号内的数字前一个代表学员利益,后一个代表机构利益,它们构成了一个博弈组合。 在“囚徒困境”模型中,如果大家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不论是学员还是机构,“最佳选择”都是非正常学习或经营。 对学员而言,在机构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第一列),其有两种价值选择,(5,5)和(10,-5),显然他会选择后者;对机构而言也是如此,在学员正常学习的情况下(第一行),(5,5)和(-5,10)它也会选择后者,毕竟,10比5大。 当两方在丧失信任的情况下都选择后者时,表格就聚焦到(-5,-5)的组合上,最终双输,谁也得不到好处。 而双方如果相互信任,都摒弃不当利益,选择正常学习或经营,则是双赢的结局(5,5)。 实际的情况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但总体上必然符合这个简化模型的大体规则。 教育分期能让教育机构在更好的获客能力下,能更专注研发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成长(由教育质量决定)和还贷能力实现了“同频”。 然而,“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现象(可能导致更多用户模仿退费行为),以及某些用户不能经受教育分期-学习这一负反馈循环的考验,或者别有用心利用退费牟利,最终都将还贷负担、财务风险推卸给了那些本身优质的教育机构。 当行业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机构在不应承担的退费的影响下不能再集中提升教育质量时,普惠教育的“同频”成长模式将被打破,教育分期模式也难以继续走通。 对教育分期这件事而言,不论是学员还是机构,只有双方共守秩序,才能让教育分期辅助普惠教育的模式越走越通,让个人价值与平台价值实现共赢。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高级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