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博士村群“教育秘诀”探寻 6月2日,浏阳市龙伏镇焦桥村,博士焦解歌带头捐款筹资建成的焦解歌希望学校。 王文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辉 王文 浏阳市素有东、南、西、北区之分,并有“东区出蛮扮、南区出煤炭、西区出小旦、北区出书担”之说。一直以来,该市北区就有无论贫富,以培养子女读书为荣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该市北区的淳口镇杨柳村,沙市镇秧田村,龙伏镇焦桥村、石柱峰村分别走出了大学本科生294名、650名、260名、300名,其中,杨柳村博士16名、秧田村博士26名、焦桥村和石柱峰村分别有博士13名和11名,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群。 2019年高考成绩日前揭晓,这4个博士村再次展示出强大的实力。初步统计显示,4个村76名考生参加高考,65人上了本科线。 秧田村 注重荣誉和仪式感 这个博士村群究竟有什么“教育秘诀”?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探寻其中的答案。 记者来到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村子恰如其名,村道两旁稻禾葱茏绿意一片。沿着村口的水泥马路往村部走,记者立即被一面两层楼高的博士墙所吸引。 墙上展示村子迄今为止走出的26名博士信息,他们就读过的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名赫然在目。在博士们的头像上面,是用博士帽装饰的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勤耕重教,耕读传承”。这面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博士墙,见证了一个普通的村庄一批批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离博士墙不远处,一座颇具特色的耕读文化馆已经落成,馆内分为家风文化展示区、乡贤文化展示区和传统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六个展区,走进馆内就能被浓厚的耕读文化所吸引,它是浏阳市唯一的村级耕读文化园。 如果没有这面打眼的博士墙和这个耕读文化园,秧田村实在是很不起眼的村庄。 秧田村党支部书记罗鹏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秧田村有800多个孩子考出了农村,其中包括26名博士和176名硕士。在罗鹏看来,博士是一种“文化资源”,在村里设立博士墙,展示村里的耕读文化,就是通过树立榜样激励村中孩子发愤读书。 为了鼓励小孩读书,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村干部都会带着奖励金,去每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家里道贺。近些年,村里将奖励金提高到1000元,范围也扩大了。博士家庭的门前会贴上一个“书香家庭”的牌子,还会加送一块“博士匾”。 村民屈伟员的女儿屈婷是博士墙上第一个女博士。2003年,屈婷考入南开大学,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屈婷的家里就有一块“博士匾”,屈伟员将匾挂在客厅,进门即能看见。 杨柳村 好家风成就博士村 杨柳村由原杨柳、东团、金黄三村合并而成,截至目前,全村已走出16个博士生、33个硕士生、294个本科生。村支书坦言,获得这一美誉离不开杨柳村良好的家风家教。 走进淳口镇杨柳村每一户农家,都能看到厅堂内悬挂着《朱子家训》《忍字口诀》等墨宝,家家有家训,户户都有“厅堂文化”,在全村家家户户张贴《乡规民约》,在村居的外墙上张贴“廉、礼、俭、信、仁、诚”,提高群众文明意识,增强文化传承。设在杨柳村村部的文化馆记录着从村里走出去的300多名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生背景,讲述着村里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的故事,以无声的动力、无言的激励启发孩童们孝父母、勤读书、厚邻里,从优良家风中汲取养分和精华,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 83岁的彭世雪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小儿子肖利民是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生。彭世雪没有读过书,但她相信,只有读书孩子才有出路,就算是讨米,也不能让儿子辍学。为了给儿子筹学费,彭世雪去15公里外的东乡去打柴,为此常常是早晨5时出发,晚上天黑才回家。孩子读书回来都要上山打柴、扎扫把、干农活,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 肖利民一家从曾祖父开始就传承着“耕读为本、慈悲为怀”的好家风。曾祖父肖仁谷为富不忘济贫,有钱常助病弱,凡有讨米的临门,一律钱米打发;祖父肖让凤秉承父德,晴耕雨读,尽管家境富裕毫无少爷派头,十分谦让待人;父亲肖阳春热心公益事业,村里修路修桥救济贫困户都是慷慨解囊;大哥肖仁乐在广东创业,赚钱同样不忘回报家乡…… 肖利民在江西等地搞实业做得很大,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不忘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杨柳村新屋组修路捐12万元,肖祠组修路捐20万元,黄泥塘组修路捐11万元,村饮用水工程捐10万元,村学校维修捐10万元等;2007年以来,杨柳村70岁以上老人每年春节慰问金500元以上,对因病、遭灾的村民,肖利民都慷慨帮助,被当地村民称颂。 焦桥村 崇文重教有好传统 126年前,浏阳北乡淳口人、举人彭子铨卖掉祖宅及家中100多亩农田,联合当地34名士绅创建了文光书院,竣工当日,湖南巡抚吴大澂和湖北巡抚谭继洵分别送来了“正谊明道”和“镕范文林”的贺匾。文光书院的创建故事至今传为一段佳话。 而在浏阳北乡龙伏镇焦桥村,一个现代版的“文光书院”故事正在演绎。该村的焦解歌希望学校原本是焦氏宗祠,2004年,焦桥村与塅里村并村,焦桥小学面临撤销。在此情况下,焦桥村博士、时任海南医学院院长的焦解歌带头捐款筹集资金80万元,村组无偿捐献土地20余亩,并发动政府和社会出资捐款,共筹集资金398万元建成了现在的焦解歌希望学校。目前,这所小学有6个班近300名学生。焦桥村走出去的不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曾在这所小学读过书。 瞿志民的3个孩子都特别会读书,二女儿瞿芳芳曾是上海生命科学院的博士,大女儿瞿芬芬和小儿子瞿攻都是硕士毕业,现在都毕业参加工作。瞿志民从小就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育,他的3个孩子平时学习都很自觉,一定要做完功课才看电视。二女儿瞿芳芳聪明,刚考到浏阳一中时,学号是16号,瞿志民知道是按成绩排学号后,回家后就跟瞿芳芳说:“班上还有很多成绩比你好的,希望你加油努力。”瞿芳芳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排到了年级第一名。瞿志民一家爱读书有传统,上世纪70年代家庭条件不好,但是瞿志民和他的5兄妹都读完了高中,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如今,瞿家6兄妹大家庭中的15个孩子,有14个读了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