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小学是一所拥有115年历史的寄宿制小学。走进呼伦小学,教学楼大门是蒙古包的造型,教学楼楼道里张贴着介绍蒙古族文化的小知识和学生们用蒙语、汉语书写的“民族团结”“五十六朵”等字样的书法作品,还展示着学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的手抄报。 目前,呼伦小学共有13个教学班624名学生,其中只有两名汉族学生,其他622名学生包括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如何让多个民族的学生团结融合,阿日斌一直在探索实践。他说,做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才算是民族团结。依托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活动、建设校园文化,这是阿日斌想出来的3个办法。 让终身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学习知识不仅是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事情,知识带给人的影响也渗入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今,国家致力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这片大草原上,终身教育的实践已经开启。 7月1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新华书店城市书屋里,市民蒋晓娟为这次读书会带来一本书,名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她说:“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幸福生活’。在我看来,读书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很多,也会让我在教育孩子等方面学习到很多。” 这个小木屋是康巴什区居民文化生活大幅提升、人文气息愈加浓郁的重要标志,人们在这里汇聚书香力量,共筑小康梦想。从2016年6月至今,读书会连续开展350多场活动,城市书屋现有固定读者1500余人,参与人数有3000多人。 草原深处有一座“书敖包”,它静静地伫立着。书敖包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刻着一部书籍之名,形态各异。 书敖包的主人阿拉腾毕力格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嘎查村的普通牧人。他表示,这些年来,他家的收入都陆续投在书馆上,已达300多万元。书敖包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到阿尔巴斯山亲手选出,雇人雇车运回来的。 他说:“书敖包里的活动既有中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也有面向社会的论文评比,还有各地文人作家交流研讨。大家都叫我‘书痴’,我就是喜欢书,也喜欢越来越多的人来我这里看书。” 书法、写生、面塑、皮雕……对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小学生来说,寒暑假时的他们可以亲身体会80多个非遗项目的魅力。 这个暑假,莫尼山非遗小镇迎来一批又一批小学生。小镇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是内蒙古首个以保护非遗、发展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建了“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目前,基地已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为基地量身打造十大特色主题研学课程。 小镇的创始人贾宏伟表示:“以前孩子们放假了可能会去动物园、游乐场。如今他们来到这里,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见习记者 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