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完善考试安全防范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把安全保密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要把试题试卷安全作为高考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从严要求,加强对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评卷等涉密环节全过程、全链条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和保密要求,严格执行各环节管理规定,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无线电器材作弊的综合治理,全省考场继续配备无线电信号屏蔽设备,继续实行考区“统一文具”,继续实行并强化“无声入场”检查,加大考试期间无线电作弊信号联网侦测、阻断干扰,严厉查处涉考违法犯罪。各地要根据考生人数增加的实际情况,尽快扩建标准化考点,对现有标准化考点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技术措施,提升综合平台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考点系统在考试管理中的作用。做好考生入场身份验证工作,优化验证流程,把好考场入口关,切实有效地严防替考。全面加强考试队伍建设,严格按标准选聘涉考工作人员,建立考务工作人员数据库,实现精准管理。加强监考员培训、管理与监督,每个考场配备3名监考员,要求来自非考点学校的3个不同学校,每4个考场配备1名视频监考员,监考员考前随机分派考场,考中拍照定位。严密做好考务组织和考场管理,强化考风考纪监督,精准实施考务操作,避免发生组考失误。 6。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各地要进一步健全考试招生诚信制度,教育和引导考生自觉抵制违纪、舞弊、失信等行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作为重要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和考试违规带来的严重后果。继续实行对违背志愿约定考生填报志愿数量进行适度限制的措施。 7。落实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劳动报酬。各级招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认真落实教育部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妥善解决参与命题、试卷监印、安全保密、监考、巡考、评卷、录取等工作的招生考试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三、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8。加强计划协调与管理。认真做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承接工作,充分发挥人口大省生源充足的优势,积极争取本科招生计划,为高校遴选优质生源。各校要坚决维护招生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加强招生计划管理,严格执行下达的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 9。健全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专项计划,严格执行专项计划招生政策规定,严格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资格审核。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特点及相关地区基础教育实际,完善招生流程,优化报考服务,确保专项计划的政策落实到位。有关高校要统筹做好专项计划录取考生的培养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采取学业辅导、适当延长学习时间等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0。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各地要加强中、高考报名政策衔接,组织中学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展政策宣讲,采取考生和家长签署政策知晓书等形式,确保非户籍就业人员及其子女熟知相关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当地参加高考。 11。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格审核考生的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对于通过非正常户籍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的,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要加强规范高中招生和办学行为,严格高中学籍管理,严禁空挂学籍、人籍分离、违规招生、违规借读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高考招生秩序。 四、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 12。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坚持改革方向,增强高考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考改革促进教育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教、考、招各个方面,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学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积极作为,认真贯彻国家改革要求,深入学习和研究试点省份的经验与做法,按照“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的原则,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快高考改革基础条件建设,夯实启动高考改革的基础。 13。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增强应用性、创新性,引导中学遵循教育规律,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考试机构工作队伍和能力建设,认真做好命题、考务和评卷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为考试内容改革提供重要支撑。 14。推进综合素质档案在招生中使用。各地要加快推进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和完善综合素质档案基本格式,为高校提供全面、规范、客观、简洁的档案材料。继续探索在有关特殊类型招生中使用综合素质档案。高校要在学校考核的面试中,针对综合素质档案反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15。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深入总结高职扩招工作经验,针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受教育状况,实行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加大高职教育资源统筹,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招考规模。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和选拔制度,推动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不断完善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测试办法,在职业技能测试中充分体现职业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提高测试的专业化水平;继续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办法。 16。推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招生均使用省统考成绩。在艺术类本科A段、B段、专科批的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对应省统考美术类、书法类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提高考生志愿匹配率和满意度,更好地满足广大考生和高校的需求。 五、严格规范招生录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