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抖音、快手、B站上有很多优秀的视频,制作者并非都是专业出身且拥有专业制作室,而是因为优秀的视频制作App让这件事变得简单。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到今天就是若已利其器,则善其事者众。 三、关于开展新基建的思路和建议 高校信息化新基建要如何制定发展规划?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新基建的建设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是要注重持续和科学的建设,二是要注重匹配应用水平和潜力。 首先,信息化的新基建建设必须走到务实发展、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要符合市场规律、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客观条件;更要明白的是,信息化不是竞赛,没有撞线欢庆胜利的那一刻,信息化能力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实力,是教学改革、科研进步、服务质量提升、教师能力进化、学生获得感增强的最重要的促进方法之一,更是激发管理、教学、服务水平提升、甚至是“水平要持续提升”这样一种意识成形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水平的要适度超前和引领学校发展水平和潜力,二者的不断提升和相互促进,其实就是“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解释。 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受众群体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多、需求复杂且变化快,且受政策影响大,导致教育行业信息化深入改革行业意愿不足,从而造成市场规模小且不稳定,又反之影响技术发展意愿。这是行业问题,但绝不应该是学校发展的壁垒,应该想办法去打破这样的格局。 信息化能力提升没有终点,但必须要制定阶段性目标,按照阶段性目标再去制定完成规划,规划一旦完成,就必须坚定实施,时间、质量都不要打折扣。 信息化水平提高是高校发展实力提升的必要因素,所以这项工作要做好困难预计、提升风险规避能力,比如制定阶段性发展要求就要科学规划,对技术发展水平要有切实的分析研判,对技术应用和产品选择要配合发展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 需求-产品开发-投入-需求-迭代开发-投入-需求-迭代......这是系统开发的客观规律,要求全新开发的产品符合所有需求甚至是未来可能的需求是美好愿望、是争取目标,但绝不是基本要求。可能引起需求变化的源头来自于终端用户(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管理者、审批者、审计者、决策者),来自于已有依赖系统的变更,来自于数据格式/数据交互/数据加密/数据采集,来自于政策影响等等,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把信息化建设各自的工作任务属性了解清楚、并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任务,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基本工作方法。 其次,上层应用建设水平的提升是否充分得益是检验新基建水平的第一关,例如,面对复杂的数字化校园核心与应用的建设关系时,学可以通过重点建设中心数据库服务,该服务包括关系型中心数据库和非关系型中心数据库(即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交互和整备的能力,将其作为建设的核心重点,而不是作为某一期或者某一个项目的应用性目标的必要组件,同时做好其运行和发展的规划并严格落实。 同理,信息化建设要从能力建设转为服务水平提升,而服务必须明确三要素,即:对象、标准、范围。上述方法论用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中心数据库作为数字化校园大系统中的核心服务,必须明确其服务的对象、标准、范围,中心数据库不向终端用户提供直接服务,也无法为管理人和决策人提供直接服务,它的服务对象就是南北向的数据交互方。所以中心数据库(包括其配套服务)的建设需求和目标不应该以某一次应用系统建设为依据,而必须以数据本身的需求为依据。 此外,新基建成功的关键是将基础性服务水平持续保持高位。第一,需要积极研判先进的技术和建设思路,遇到合适的应主动引进,而不是等到各种应用都有明确需求以后再行建设。 第二,要始终以学校需求为建设目标,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任务项目建设。比如,某一信息系统,本应作为持续性建设项目进行申报和评审,因为怕麻烦或不通过,就改成一次性项目,其建设任务实际只完成了60%、甚至不具备改造和优化的能力和价值,但为了保障目标的完成(一次性项目必须要当年完成)而缩减目标,该任务按照已经完成进行了上报,这样的建设就是完成任务式的项目。又比如,某项目的学校需求相较市场产品而言,功能更复杂而且暂时不具有普适性,应该在论证充分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去达成最初的目标,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去寻找类似、但其实无法完全满足功能的产品,哪怕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也应该去努力化解风险,而不是降低预期目标。 第三,厘清上层应用所需基础服务的态势。开展应用发展研判工作,通过充分的调研、应用系统运行和使用的客观数据、行业最先进技术学习、行业内最新应用形式和结果等,找到应用发展下一步的方向。还可以结合本身的科研工作计划、从开展实验性质的建设入手,开展试点性项目,并对试点性项目进行妥善的管理、完整的过程评估、客观有力的结果评估,分析应用建设所需要的基建内容,并提前规划落实,尽可能减少后期推广压力。 笔者基于所从事的信息化工作和所热爱的高校信息化事业,认为检验信息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方法,就是看为抵御风险、抓住机遇做出了什么样的实际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力的体现,之于高校就是整体办学实力的体现,要靠一直以来的努力积累。集中力量的体现,要依靠信息化方式去扩大能力,甚至可以说,信息化水平就是集中力量的集中体现。 中国以世界无法想象的速度成为了从高速公路到高铁网络的公共交通领军国家,民众和国家经济也早已开始享受高铁红利。顶尖水平的大规模基建带来的发展利好全方位展现的同时,国家还掌握了高铁技术的命脉,可以完全自主发展和规划,不受制于人。 而高校信息化事业,自然也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持续向前推进优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坚持以最高标准建设,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不拖后腿甚至成为火箭式助推。高校信息化建设者们一定要面对现实,将学校信息化实力和国家在疫情期间展现出来的实力做比较,不要做行业的井底之蛙,以“高校环境不一样”的理由而对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不屑一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