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的读写算,相当于传统时代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他认为,有必要引导全社会认识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人生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朱永新建议,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家庭也应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有促进作用。 他建议,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空间和内容,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贡献力量。应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践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上线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等。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在后疫情及疫情后时代,要将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放在优先位置,让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自觉运用的策略。突发性的在线教学要求,让不少新手老师“慌了神”,也让在传统课堂上经验丰富的教师感到有些不太适应。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操作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和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等。要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落实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推进新技术应用,加强教育“新基建”建设 “雪山顶上上网课”“走廊上‘蹭网’学习”,疫情在线教学期间,这类故事并不少见。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暴露出来信息技术保障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他表示,“网速慢”“卡顿”成为在线教学的制约因素。虽然全国大多数地区已实现网络覆盖,但仍有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具备终端学习条件;同时,部分教学平台的负载能力较弱,难以支持大规模网络并发请求。 根据疫情期间全国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联合15位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步伐。 教育专网是推进“互联网+教育”、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培俊指出,我国教育专网目前存在四大短板:一是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不足;三是网络和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四是网络时延和稳定性影响线上教学质量。 管培俊等16位委员认为,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为教育教学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保障,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并构建可管可控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在线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并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非常必要而紧迫。 “我国建设统一的全局型国家级教育专网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建议,将教育专网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基建工程,并作为第一批启动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将“教育专网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从网络关键基础设施融合、教育专网应用创新、教育专网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 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的支撑还远远不够,且费用昂贵。未来,学习场景呈终端化,并实时处处呈放射性,这些都需要5G等新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来支撑。 不少互联网行业代表委员为此发声。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建议,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重点,结合超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展前瞻性规划与建设,消除贫困及边远地区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确保满足未来超大规模推动在线教育常态化应用;将终端计算、边缘计算、云计算、新一代网络技术等融入教育基础架构,完善能满足超大规模在线教育需求的“端(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网)智(智能化)”体系,促进教育智能化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乡村学校区域搭建5G微基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学校5G网络覆盖,在网络基础建设和服务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此外,朱永新委员还表示,不应让流量成为在线学习的“拦路虎”。他建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实行公益性学习资源和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免流服务,对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贫困学生提供网络流量补贴,并逐步扩大到所有中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