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高職院校面臨著辦學模式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和學校評價模式多樣化三大問題。”劉曉說,以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為例,“過去可以拿著一套人才培養方案去培養學生,但現在學生的基礎、興趣、目標等都不一樣,學校也應該去設計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學生的培養方案。比如,學生可選擇的學習形式、內容、資源平台是不是多樣化的?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是不是也應多樣化?”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主任陳月波在給該專業擴招學生上課時曾觀察到,這些學生的最大特點是動手能力強,學習目標明確,對所學知識或技能的實用性要求更強,“有的學生選擇這個專業,就是為了自己能夠就業創業,比如開個網店等”。 因此,陳月波所在的電子商務專業根據學生的特點及不同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把課程設置為6個能力模塊,“學生可自主選擇其中4個模塊學習,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讓他們學到能夠更好就業的一技之長”。 在鄭亞莉看來,高職生源多樣化的特征,的確需要當代高等職業教育突出因材施教這個主題。學校要充分調研“非傳統生源”的學習背景、動機以及目的,結合學校辦學特色,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確定教學計劃,充分提升學習育人的成效。與之相應的,她認為,也應針對擴招后在校生的不同等特征制訂針對性的教育管理制度,比如鼓勵開展線上教學、分散教學等。 “相關行政部門一方面要給予學校政策指導、加強監督,另一方面也要給予學校更多辦學自主權以及政策支持,如學分制改革、學時靈活安排、評價考核創新等。”鄭亞莉呼吁,政府應鼓勵企業參與辦學,在制度保障、經費投入、成果共享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更實的政策、經濟支持,促進企業積極、用心參與職業教育,“解決人才培養出口的最佳途徑就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孫慶玲) (責編:李依環、熊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