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方法的推广运用,进而提升国民素质。 2.创新发展 大力开展科学普及、不断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期冀和创新的渴求。改革开放40年来,科普事业在科学的春天里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有效支撑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3.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的成长根基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沃土和创新氛围,培养出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重要位置设计】 [精彩标题] 1. 弘扬科学精神 增强公众科学素质 2. 让公民与科技紧紧“牵手” 3. 全社会共同参与 形成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 [精彩开头] 示例一 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标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要以习主席的贺信为遵循,让科技创新扎根在公众科学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的沃土中,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示例二 今天,我们面临着对于“迎面扑来”的各种科学结果尽快做出独立判断的问题,这首先要求普通公众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多渠道的终身过程,素养的获取不仅通过正规教育,也通过与同辈、同事和更广泛的社会的互动。 [精彩分析] 示例一 一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与其个人对于科学问题的认识有关,但一个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轻则是为一些“伪概念”“伪科学”的流行和泛滥提供温床,重则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有专家就曾指出,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却在下降,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反差。这一现象,与民间一般认为的“越老越迷信”其实有相通之处。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们日常性社会科普教育和宣传的缺失。 示例二 这些年,我国在一些高精尖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但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速度似乎慢了不少。以“引力波辐射”为代表,种种与科学问题相关的“谣言”或“伪概念”的流行足以说明,科技发展和进步对公民素养的“涵养”作用还有待加强。而一个国家理想状态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理应包括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有鉴于此,在强化学校正规教育中的科技知识传授力度、增加大众科普推广、创新科普方式以及建立科技创新与民众互动的有效桥梁等方面,我们仍有亟待填补的空白。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积极交流互鉴,为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示例二 当科普教育有了国际协同创新,当中国的科普事业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自身,科普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便不仅仅是带动广大民众的新发展理念,也将最终让国际间的科学合作亲密无间,让各国人民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期盼的——“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 【申论范文】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当今世界,人才和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就科学普及提出要求。此前在2016年5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科学素质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持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近年来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略有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 推进科技创新,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科普兴,科技才会兴,国家才会强。开展科学普及,需要长抓的韧劲、抓常的恒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让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在人们心里扎下根来。抓好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应从学校抓起,从家庭抓起,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更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热情。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有体制、有机制、有队伍。政府有关部门应把科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科协应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科技、教育和媒体工作者、科普作家都需积极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我们已经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科学普及任重道远。近年来专业的科普队伍日益壮大,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期盼更多的科学家在从事创新的同时,拿出一些时间,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文化的重任,让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比翼齐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