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漳州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千山拦不住 一渠映初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24
摘要:千山拦不住 一渠映初心,向东渠;引水工程;漳江;云霄县,中国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福建政府网),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和

千山拦不住 一渠映初心

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向东渠世坂渡槽 记者 陈逸帆 

  近半个世纪来,一条长85.81公里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宛如长龙横跨,吞云吐水,滋养着云东大地。

  山水虽不语,走近向东渠,这里的一山一水却见证着老一辈人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

  草木虽无言,走近向东渠,这里的一草一木却提醒着新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接续传承。

  49年前,云东两县5万多名干部群众,用“一钎一锤”“肩挑锄挖”的方式,逼水上山,穿嶂越涧,建成了“江南红旗渠”——向东渠,书写了人工引水工程的一大奇迹。

  建成以后,向东渠历经强台风、大暴雨的历史考验,至今仍在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云东两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百姓有疾苦,我们睡不了安稳觉”

  “老书记,祝您生日快乐,安享晚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廿五),向东渠纪念馆馆长谢鹏志专程从云霄县城赶到漳州市区,和时任云霄县向东渠引水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李文庆一起,庆祝他们共同的生日。

  原来,今年72岁的谢鹏志和92岁的李文庆是同一天农历生日。谈到向东渠,两位老人都饱含深情,回忆满满。

  李文庆老书记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过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十多次大小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军功章、奖状尽压箱底,淡泊名利,雪藏功劳,一心一意投入地方建设。

  “1969年底,我到云霄任职,亲眼目睹了云霄、东山两县人民遭遇严重旱情,农业生产形势严峻。百姓有疾苦,我们当领导的也睡不了安稳觉啊!”李文庆虽然年逾九旬,对当时旱魔肆虐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

  云霄、东山隔海相望,千百年来“十年九旱”,年年都要召开抗旱大会。云霄人形象地说他们是“守着漳江种旱田”,漳江水滔滔不绝,却因河床低无法灌溉农田,完全靠天吃饭。东山则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海岛,全县没有一条溪流,遇到旱年全县投入抗旱的劳动力高达120多万个工日。

  李文庆经过多次调研后意识到,不解决水源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旱灾。于是,他召集云霄县领导班子经过数次讨论,总结历史上水利的经验与教训,拟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漳江上游马铺车墩筑坝建渠拦江引水,沿途灌溉云霄旱区。

  向东渠引水工程的构想一提出,迅速招来各种不同意见。

  “千万别干这徒劳无功的事。”

  “引水没有充足的水源,建水库引水也上不了山。”

  “这么大的工程要干也得等上级来办,县里是无能为力的。”

  ……

  总而言之,就是没办法、不能干。

  水利干部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水源不足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可以大雨大引,小雨小引,有水总比没水强。

  “南方种水稻,水是主要矛盾,发展云霄农业,必须大兴水利。”李文庆经过慎重考虑、周密研讨,坚决要上向东渠工程项目。

  1970年5月3日,云霄县成立“向东渠引水工程筹建处”。

  1970年8月30日,“筹建处”改为“向东渠引水工程指挥部”,并成立工程领导小组,李文庆任组长。

  1970年9月17日,向东渠引水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从漳江引水这么大的工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就是劳民伤财,要成千古罪人的。”李文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说,“群众冷暖最牵动我的心,能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我愿意担这个责任!”

  “不完成任务,死也不离开第一线”

  “向东天上水,渠内领风骚。过洞开虹吸,凌空架渡槽。”时光回转,40多年前,从漳江上游至东山海峡,百里工地,红旗飞扬,5万多名干部群众冬冒严寒,夏顶烈日,自带工具、自带口粮、自带铺盖,在荒山野坡安营扎寨,奋战了近千个日夜……

  从社场党委书记到大队支部书记,他们都与民工们同住、同吃、同劳动。指挥部领导也与民工们共吃一桶饭、同饮一锅汤,在工地上一起度过了3个国庆、3个元旦、3个春节。

  工程指挥部指挥宋修亭每天徒步奔波于工地之间,工地地形复杂多样,有河谷,有悬崖,多是险要之处。在建设向东渠的两年半时间里,他为基建选址、寻找石场,跑烂了3双结实耐穿的解放鞋。许多干部和他一样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发出了“不完成任务,死也不离开第一线”的铮铮誓言。

  云霄糖厂的刘集昌,人称“大老刘”,是高难吊装的技术骨干。他和助手张金芦一道,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长期坚持高空拱架作业。

  白礁大队年轻民兵陈爱国,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大风大雨,在0.2米宽、30米高,摇晃不定的木拱架上排除故障,为车头渡槽施工闯过难关立下大功。他也因此获得“豹胆高空排障英雄”的美誉。

  工地上,大家顶风雨、踏烂泥,互帮互助。峰头大队腾出住房30多间;石字大队腾出住房80多间;大队会计罗论军为了把住房让给女民工住,自己住到猪圈里;下河大队的黄锦甚至把婚房让出来……群众像在战争年代一样,为远道而来的建设大军提供坚强的后勤支援。

  “渠水引到云霄重旱区陈岱,如果不跨过一水之隔的东山,将终生遗憾。水进东山将实现云霄向东山人民的承诺。”今年85岁的吴荣金时任莆美公社副书记、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是向东渠项目领导层的本地干部。他带领技术干部白天测量,晚上画图。为了配合送水进东山,他的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水流量从6立方米/秒扩大到14立方米/秒,水头由34.5米提高到50.5米,渠道延长11公里,扩建、增设渡槽11座,增添土石115万立方米。

  东山人民热情回应:“我们要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一道,同心共建向东渠。”1971年9月,东山成立指挥部,12月正式动工。他们主动承担了在云霄境内建一座滚水坝,打通两个隧道,开挖建设30多公里长的渠道,架设近3000米长的渡槽任务。

  曾经在东山古港村和云霄陈岱参与向东渠建设的退休干部谢汉杰介绍说:“当时,东山全县人民热烈响应,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出现了不少‘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的感人场面。”

  有这样的干部,有这样的群众,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在兴建向东渠的艰难困苦中,云东两县人民用血汗浇灌出璀璨的友谊之花,跨越东山海峡的八尺门渡槽,成为他们团结战斗的一个标志。

  “工程难度再大,也要啃下硬骨头”

  “战顽石、斗激流、搞爆破、排险情,劈开石狮山、削平双溪岩、填实虎头坳、穿越南溪谷……”向东渠的施工难度在云霄、东山两县历史上闻所未闻,在福建的水利工程史中也称得上是一个创举。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