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南国的厦门,温暖而湿润。五月下旬笔者在这个被喻为,“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丽璀璨鹭岛旅游。一天下午,在那个被叫做中山路步行街的景点漫步。这里商铺林立,人流熙攘。街两旁的骑楼风格建筑也非常经典,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南洋风情商业街”等美誉,这也是国内外游客到厦门旅游非常喜欢必游的景点之一。沿着步行街一路走去,整条街都是各种特色小吃,服装店,各种厦门的特产等,有的特色产品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真叫人目不暇接。还在步行街上看到民间艺人的表演,有吹笛子的、有画人体素描的等等。走在中山路步行街,仿佛就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中。 在夜幕渐渐降临的时候,当笔者与家人还在灯火辉煌的中山路一路畅游时,身旁的儿子突然喊道:快看,十字架!啊,真的是一巨大红色十字架在夜色中璀璨闪耀。是啊!在这熙攘的街上,还能看到如此安静、庄丽的教堂,如此引人注目的十字架。这就像在漫无边际的沙漠碰见了绿洲,茫茫大海中见到导航灯塔一样。此刻,笔者及家人们心情无比激动。因为,红色十字架在眼前的出现,点燃了笔者在厦门旅游期间、计划到一所教堂作一次主日礼拜的希望! 来到教堂栅门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堵红色标志。雕刻的十字架下书写着中华第一圣堂,夏门市基督教新街堂字样。此时见一弟兄在院内远远坐着,笔者一声“弟兄”的呼喊,他竟跑着来到了面前。听笔者是北方来的,忙开了栅门热情的邀请到院内。我们相互握手、通报了姓名。这位李弟兄陪着笔者一家人堂前、堂后参观,边走边详细介绍着教堂的历史和近况……临别时,李弟兄邀请笔者明天一定来堂里坐坐,参加他们堂的主日聚会。感谢神,一次因种种原因的机票改签,成就了今天下午的巧遇十字架,也就还了这次旅游中想在当地教堂作个礼拜的凤愿。 据教会资料记载,在遥远的十九世纪初,那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福音未得之地。上帝就把对中国人灵魂的深深负担放在了大洋彼岸的一群基督徒的心中。1842年2月,美国归正教会派遣雅裨理(David Abee|) 牧师来夏传教,福音开始传入厦门。1844年4月美国归正教会又派遣波罗满(W.j.POh|man) 牧师夫妇和罗啻(E|ihDOty)来夏接替雅裨理牧师的工作。他们于1847年筹得550美元,以本地信徒之名在市中心东边的新街仔购买了一块40X100尺的土地建造教堂。 他们从1848年开始动工,当年底竣工,并于1849年2月11日举行了献堂典礼,取名“新街礼拜堂”。后因年久失修,1928年教堂屋顶塌陷,遂拆除,并于1933年在原址重建,1935年竣工。整个教堂建筑为罗马式风格,红色坡顶,屋顶前面建有八边形钟塔,塔内悬挂1905年购置的美国制造的铜合金钟。前廊柱则由原来的四根改为六根,可见规模扩大。 在主堂外正面上方可看到镶嵌一椭圆形石匾,据介绍说是1848年建堂时原物,其铭文是“敬拜真神大主宰之堂 耶稣降生一千八百四十八年 道光廿八AD1848”。圣殿前廊的墙上镶嵌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于1933年和1935年所赠送的“中华第一圣堂”和“耶和华驻驿之所”两块石匾,一直留存至今。新街堂从1966年开始,一度停止聚会达十三年之久,1979年8月26日恢复聚会,当年为福建全省教会恢复聚会之首。 5月26日早晨,在居住宾馆用过早餐,步行800多米,从体育路乘座86路公交,按昨天下午李弟兄的提示,在“双十中学镇海校区站”下车,步行了663米后来到了新街堂。在门口受到了教会姊妹的热情欢迎,同时也见到了站在一旁的李弟兄。常言道,一生二熟成朋友。李弟兄非常热情上前握手,说着耶稣爱你的话语,同时递给笔者当天主日聚会讲员及信息单。他的话,温暖如春;他递来的信息单,更是拉进了肢体距离。 拾阶而上,来到二楼主堂,进了门,里面庄严典雅,排椅已被按时来的会众坐的满满当当。看来礼拜聚会早已开始,此时手机时间指向8:50。主台上十字架前两位姐妹正在讲道,左边是余奇辉牧师在用国语证道,右边是年轻的连佳音姐妹在做同步闽南语翻译。笔者在一位姐妹导引下,在左边走廊处的位子就座。看了看手中的宣传信息单,知道新街堂今天主日有三堂证道。上午两堂(有闽南语翻译),下午15:00还有一堂(国语)。 教堂很是安静,仿佛掉一根针也会听见。环顾四周,大家都一脸虔诚的认真听道,没人走动,没人说话。台上余牧师悦耳动听的话语、通过堂内四周音响轻轻飘来,她在依据哥林多后书5章17节;罗马书6章3至4节,作《旧事已过全为新》主题证道……接下来,在余牧师主礼下,用点水方式进行了施洗仪式。现场有23名弟兄姊妹接受施洗,回归主家。施洗议式结束,会众报以了热烈的持久掌声,这掌声是教会弟兄姐妹对新进主家儿女的欢迎,更是对他们生命踏上新征途、灵命新成长的赞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