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统计局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401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从统计局的分析来看,2017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死亡率略微下降,所以带动了自然增长率继续大幅提升。同时,统计局认为,随着生育二胎热情的全面释放,预计今后几年的生育水平将有所回落,逐步回归至往年的正常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吸引人才的适当切入点并贯彻实施,便成了厦门需要完成的任务。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到,厦门规划至2020年总人口达到500万,预计远景人口800万。也就是说,2013~2017年末,厦门5年时间内增加了28万人。而2018~2020年这3年间,厦门要再增加100万人口。厦门未来的“引人”压力,可见一斑。 吸引人口,当然是为了支撑产业的发展。早在中兴事件前,厦门就把目光聚焦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2016年6月,《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厦门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相继发布。从区域规划、资金投入、政策配套、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未来厦门集成电路产业进行布局。 厦门要发展产业,毋庸置疑要以人才为基础。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尚有40万的人才缺口。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此前曾向《中国青年报》表示,他看到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 正是因为如此,厦门未来如果要想真正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集成电路人才哪里去找?对厦门来说,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除了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厦门在促进对台工作与两岸关系发展中也发挥着独特优势和作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教授此前曾撰文指出,发挥厦门对台独特优势,加强对台工作,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是中央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特殊历史使命。 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已逐步成为两岸交流中的生力军,他们对两岸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将更加明显。在新形势下,厦门如何做好两岸人才交流工作,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以及促进台资企业在厦门更好更快发展?这是厦门另一项需要重点考虑的任务。 李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面对全国的抢人大战,厦门应该怎么面对?” 四项举措的努力 为了吸引人才,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厦门正在努力。 2017年7月25日,厦门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厦门人才新政45条)。这项人才新政在引才上以大力度派送“真金白银”,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及归国留学人员,按硕士每人3万元、博士每人5万元发放生活补贴。 今年4月,厦门出台了《厦门市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措施明确,2018年~2022年,厦门外商投资企业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000万美元及以上,且投资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项目,给予企业中符合具体要求的员工个税地方留成补贴、参照本市户籍人员条件在厦购买商品房住宅(即可购买2套、不受社保缴交年限限制)以及允许落户等优惠措施。 此项政策出台后,有观点认为,能够享受到此项优惠政策的人才寥寥无几。甚至有人质疑,能够达到年缴纳个税8万元(含)及以上的员工还要给予个税地方留成补贴,有“补富抽穷”之嫌。 对此,曾荣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关键是怎么定义人才,前阵子很多人都在讨论,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是学历高吗?我想可能不见得。后来就有人提出,企业愿意给他高工资,那肯定是人才。所以,政府就针对这块给予扶持,希望人才留下来。”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金圆研究院理事长戴亦一认为,厦门的抢人策略,应该和郑州、长沙、西安有所不同。“厦门地方太小了,不像西安能抢这么多人。厦门应该抢高素质的人和高净值的人。应该向深圳学习,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这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 厦门海沧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人才要与产业互动,要从产业的方向来聚集人才。“人才到了一个地方,当地的条件能不能支撑其基本需要?能不能满足其就业和发展需要?这些都是要考量的。所以,人才政策,不是放得越开就对人才越尊重。” 正是出于这种要把产业与人才相结合的考量,在厦门市政府出台的《厦门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细则》中,专门就吸引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进行了安排。据了解,厦门除了对集成电路高端人才会给予30万元~100万不等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外,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紧缺专业毕业生也将享有安家(租房)补助。 而厦门的另一项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以及促进台资企业在厦门更好更快发展所出台的具体政策(60条),同样充满了诚意。4月10日晚,厦门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国台办“31条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合作、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内容。 目标有了,政策也有了,但怎么通过人产互动、差异化吸引真正解决“人才焦虑症”,依然是厦门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毕竟年轻人已经开始对“房补共户口齐飞”的引才政策审美疲劳,不拿点诚意出来,恐怕很难赢得这场城市间的未来争夺战。(实习生王舒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厦门的地与人:一场资源配置的“突围仗” 每经记者梁宏亮特约记者檀越每经编辑任芷霓 据统计,月初的“五一”小长假,厦门纳客133.12万人次。根据厦门高速交警监测,光是假期前两天,进入厦门的自驾车及小型客车(含厦门牌照车)达到25.54万辆,同比增长26.94%,岛内的资源承载压力可见一斑。而在清明假期第一天,厦门出岛的“四桥一隧”车挤车,翔安隧道更是堵得水泄不通,从天黑堵到凌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即便是在假期之外,游客没有集中光顾厦门岛时,岛内的资源承载压力也十分突出。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孟永平称,由于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岛内,导致整个岛的进出越来越拥堵.“几个出岛通道,比如海沧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基本上是修一个堵一个。” 当前,厦门也正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其空间布局,解决资源配置难题,成为了厦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为厦门园博园的桥梁图片来源:新华社 岛内:“高经济密度”下的产业迁移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