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让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社会迎来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这就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交出的亮丽答卷。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华民族以昂扬姿态强起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一历史方位既为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集中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补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至1660万人,这些贫困群体也将在明年全部脱贫,所在贫困县全部摘帽。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致力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更注重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致力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满足新期待。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内容更广泛,不仅关注“有没有”更关注“好不好”;不仅包括既有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客观的“硬需求”的全部内容,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等这些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变的初心需要通过变化的发展理念、变化的发展战略来实现。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并以此统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更不忘初心,从大处着眼,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坚守初心和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哪怕再难也要义无反顾。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保证了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即将达成,中国社会“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做出重大战略调整与战略部署,着手擘画“强起来”就成了势所必至、理所当然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这也是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坚持与发展。 当年“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两步走”的实现时间没有变,现代化目标的标准却在提高。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步走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到2050年的第二步走的目标则提升为“全面现代化”,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全面现代化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了“美丽”这一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崇高实践品格。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初心更坚定,使命更自觉。带领着中国社会昂首阔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编: 王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