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若男正在穿戴医用手套。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 摄 已经在一线工作四天的她,每天除了配合在职的医生和护士开展相应的治疗工作,还需要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协助患者完成定期的检测项目。 每天需要工作八个小时,其中四个小时,卜若男是在隔离病区度过的。“一般不进入病区的时候,我是穿着纯棉材质的日常隔离衣,一旦换班进入病区,我就需要换上全封闭的防护服。” 她的身体正在逐步适应每天连续工作八个小时的强度,由于一线的防护用具仍然相对稀缺,进入病区的前三个小时,卜若男就不会再喝水了。“上厕所就需要脱下防护服,一脱就浪费掉一件,这种成本太高。” 卜若男记得元宵节那天,是她第一次穿防护服,也是第一次进入隔离区。“从头到脚都被密封得严严实实,在隔离病房走的每一步,从脚底传回来的感觉似乎都没有往日清晰,十分钟就会感觉到闷热,半个小时左右,衣服就会有明显的潮湿感。” 她告诉记者,从来没有接触过传染病的自己,也正在适应心中深处的恐惧。 医护人员为了防止护目镜起雾,在镜片上涂抹碘伏后的色素沉淀。中国青年网记者刘逸鹏摄 来一线不需要理由 23岁的杜成威比卜若男晚一天到岗,护理专业毕业的他,在医院工作了两年后,转行去了广州一家公司从事企划相关工作。因为疫情,杜成威没能按时返回广州。 当被问起为什么会参加一线的医疗志愿服务,他的回答有着95后特有的印记,率真且直接,“没有什么理由,说实话,就是感觉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自己也学过这个专业,前线又有这么多医护人员在坚守,我就想来帮帮忙。” 2月10日8时40分,记者第一次见到和卜若男分到了同一层楼的杜成威,他是这里唯一的男护士。上岗的这三天,每天八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他总是习惯多留下来一会儿,再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会回到统一安排的酒店休息。 杜成威觉得已经做出了支援的选择,就应该做好能做的每一件事情。 与杜成威的心境不同,1999年出生的杨傲格外期待到疫情一线去。 “我想去一线,我想和这些前辈一起打赢这场战斗。”这是 2018年才从护校毕业的杨傲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这位不满21岁的年轻人是襄阳市谷城县永康医院的一名在职护士,“我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了招募信息,我父亲当时就对我说了一句‘你不报,谁报?’”饭吃了一半,杨傲就去填写报名信息了。 2月9日,通过筛选的他,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坐着救护车专门从谷城县赶到自己负责支援的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杨傲告诉记者,临走前他的父亲就说了两句话,“保护好自己,照顾好病人。” 2月11日12时5分,记者时隔一天第二次见到杨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标签: 责任编辑:刘彦玫
相关新闻 记者深入隔离区真实记录 护士: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汉口医院是武汉市最先接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的三家定点医院之一。同时,这家医院距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仅4公里,承担着巨大的收治压力。 面对疫情来势汹汹,广东医疗队驰援267人与汉口医院700多名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共同战“疫”。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记者深入武汉医院隔离区,为大家带来防疫最前线的真实故事。 疫情之下隔离区内每天发生着什么?他们所有... 一名警察一位护士 华安这对夫妻并肩战疫台海网2月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张雄敏 通讯员 张叶恺 文/图)在华安,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是民警,妻子是护士,可是在疫情防控上,他们都变成战士,与时间赛跑,奋战一线。。且看他们如何实际行动,写下一串串“白衣天使‘不惧’、人民警察‘不退’”的美丽故事—— 警察、护士,... 战“疫” 最前线——来自闽东医院隔离病区的报道台海网2月9日讯 据新宁德报道 2月7日中午1时,福建省福安市,暖阳高照。 闽东医院隔离病区清洁区,感染科主治医师李丰正在与第二批上岗的医生郭国华进行交接班。 1981年出生的李丰是医院第一批报名上战“疫”一线的医生之一。1月24日到岗,就接诊宁德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 图说抗疫阻击战,青年医务工作者在行动!编者按: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牵动亿万人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团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告别子女、安慰父母,穿起战袍,毅然决然投入战“疫”,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让我们一起走... 厦门疫情定点救治医院里如何诊疗? 隔离病区配备移动会诊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