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下,安徽、江苏等省份正在着手开展骨科材料、支架等一些高值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试点,而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安徽省近日完成的谈判议价结果显示,骨科脊柱类材料国产品类平均降价55.9%,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
9月1日,“4+7”带量采购向全国扩面,25个中标产品在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25个地区推开。此前在“4+7”地区的试点结果显示,与2017年相比,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11个城市对应品种的药品采购费用预计从77亿元下降到19亿元。
一位地方医保局长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降低征收,减轻企业负担;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参保人都要求提高医保待遇,但地方基金丰欠不一,提高待遇可能会导致收不抵支。以高价抗癌药为例,即使大幅降价之后,有些地区仍然难以承受。
“当前要寄希望于先通过药品和耗材的带量采购把资金省出来,否则中央层面提出的很多提高待遇的措施,在地方上很难落实。”这位局长表示。
三医联动需“真联真动”
詹积富表示,7年的三明医改明显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次均费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6553元下降到2018年的5847元。城镇职工在赡养比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医保基金却由2011年亏损2.08亿元扭转为2018年结余1.04亿元,连续7年保持盈余,累计结余达20.93亿元。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对记者表示,三明实行的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等改革只是三明医改的一个方面,三明医改的重要特色是建立了从定价、采购、谈判再到支付的医保一体化管理模式。
詹积富认为,医保一头连接医疗,一头连接医药,是“三医联动”的主引擎。三明于2013年、2016年先后成立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市医疗保障管理局,履行如今医保局的主要职能,在组织框架上解决医保“九龙治水”的问题,实现了调控医院运行的“药、价、保”三要素整合。
三明不仅发挥了医保在药品采购中的主导作用,还推进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行C-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目前已经开展C-DRG病种组796组,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率先实现“同病、同治、同质、同价”。
据福建省医保局网站消息,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近日在龙岩调研时为下一步龙岩市医疗保障工作提出了五点意见,“深化三医联动”和“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保行动”是其中的两点。
胡静林表示,要深化三医联动,做到真联真动,通过挤压药品耗材采购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医务性收入,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杨燕绥认为,国家医保局急需通过三医联动改革来建立抑制过度医疗和骗保的机制。抑制过度医疗需要建立“政府指导,发挥市场定价作用,利益相关人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预付支付机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抑制骗保则需要建立过程监控的自律机制、医疗服务协议管理的约束机制以及行政监控和惩罚机制相结合的三维全程智能监督机制,其中,过程监控的自律机制要发挥绝对主导的作用。
“DRG是医生的共识,依据DRG形成的支付方案是社会契约。希望医保局坚持走社会治理之路,让医生医院参与改革和受益。”杨燕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