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藏是“长期建藏”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西藏的直观反映。2016年7月,福建省对口援藏区域从西藏林芝调整到昌都。作为首支到昌都开展对口支援的工作队,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全面贯彻落实“长期建藏”的工作原则,着眼未来,多做打基础、立规划、定机制的工作,不急功近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创立了“闽宁模式”,成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入藏以后,援藏队积极借鉴“闽宁模式”高层统筹、民生优先、产业对接、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五条经验,先后组织援藏干部人才两次赴福建对口的宁夏固原市考察学习,结合昌都实际,运用到援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援藏工作机制。 这三年,闽昌高层频繁互动,已成为推动援藏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福建省委、省政府每年定期研究部署对口援藏工作,于伟国书记、唐登杰省长多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对援藏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对口昌都每年援助资金按8%固定增长。 于伟国书记还亲自率领党政代表团赴昌都推进脱贫攻坚等对口支援工作。三年来,福建省先后有8位省级领导干部、110位厅级领导干部赴昌都实地推进援藏工作,西藏自治区领导6人次到福建走访。高层对接已逐渐成为推动援藏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一种长期机制。 建设西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初心不改,来不得“一曝十寒”。为此,援藏队创新举措,实施“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心连心”传递援藏真情。 2016年9月,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代表团赴边坝开展结对帮扶考察调研,达成了龙文区与边坝县在多个重点领域的对口帮扶工作备忘录,签订了龙文区步文镇对口帮扶拉孜乡拉孜村工作协议,率先启动福建县区对口支援昌都乡镇、福建乡镇对口支援昌都村(居)的工作。 援藏队积极总结漳州、龙岩市与边坝县结对帮扶的实践经验,在左贡、八宿、洛隆工作组和市直机关的援藏干部积极跟进,完善结对帮扶体系,推动产业、项目、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对接。 截至目前,在省对市、市对县的基础上,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将结对帮扶体系延伸到乡、村两级,构建了省、市、县(区)、镇、村五级等共111个帮扶体系,实现4个对口县46个乡镇、386个村居结对帮扶全覆盖。 此外,援藏队积极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还在其他工作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如建立援藏项目双审双管全覆盖的制度,构建起有效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 帮助建设昌都市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信息平台,创新扶贫资金监管新模式; 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大力倡导践行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作风带到昌都。如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作风已成为全市上下干部的共识; 通过点对点的精准对接,推动产业、项目、智力、人才等多层面的深入扶贫;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昌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全域援藏机制; …… 随着一项项着长远、打基础的机制及工作措施的建立,福建省对口援助昌都的渠道愈发畅通,援助力度日益加强! 凝聚人心——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 2019年1月4日,福建省援藏队带着新年的祝福,走进江达县波罗乡康扎西安置点,为当地群众送去了文艺演出和价值39万元的慰问物资。波罗乡副乡长扎拉说:“福建援藏队给我们带来的冬衣、棉裤、鞋子,让受灾群众在寒冬感受到了温暖。” 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永恒的主题。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凝心聚力、同心同德。 人心齐、泰山移。三年来,援藏队不断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有效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2018年5月13日至18日,援藏队在昌都市开展了“互看互学互促”活动,行程近2000公里,只为助推昌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加大福建援藏项目建设力度。 由于农牧民占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很多群众又居住在高寒、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基础设施落后。农牧区群众民生改善也是“互看互学互促”活动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洛隆县藏医院项目点,一座现代化医院已然完工。门诊室、资料室、医药室、远程学习室等基础科室建设齐全,各种医疗设备也已到位。 当工作组来到左贡县旺达镇,一座现代化教育场所出现在大家眼前。教学楼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这是左贡县第一希望小学。福建援藏队左贡工作组利用争取到的500万元资金,帮助左贡县建立了这所占地1280平方米的小学。 “既要在物质层面扶贫,也要在精神层面扶智”,这是福建援藏队的共识。他们把“十个一”精神文化援藏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利用项目竣工、农牧民喜迁福建新村新居等时机,开展“藏汉亲、感党恩”主题教育,使群众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安居感恩习主席”;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入村入校入寺工作;试点乡村荣誉室建设工作;在县图书馆、中小学校、农牧区村委会等建设17个“福建书屋”;实施民族团结故事文艺创演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