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泉州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海带、海蛎养殖户陈毓文:不畏"水深""火热"只怕流汗不够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29
摘要:海带、海蛎养殖户陈毓文:不畏

海带、海蛎养殖户陈毓文:不畏"水深""火热"只怕流汗不够


陈毓文从海里收回尼龙绳进行整理

午后的海边,阳光毒辣,蝉鸣满耳。泉港区后龙镇沿海大通道旁边的一块空旷水泥地上,后龙镇割山村村民陈毓文专注地在整理尼龙绳上的海蛎壳等附着物,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眼下海带已收,用来挂海带的这些尼龙绳和泡沫要从海里收上来整理。5000多条绳子,每条长4米,他一天得在户外忙上近10个小时,才能赶在农历十月将绳子重新下水使用。

农忙时是海带、海蛎养殖户,农闲时陈毓文还是建筑工、水电工。几个角色集一身,他的忙碌程度可以想象。“习惯了就好,做哪一个行业都一样嘛!”面对记者的问询,晒成荞麦肤色的他淡笑道。在他风轻云淡的笑容背后,是不得不努力奔跑的生活压力。

由于父母早逝,1979年出生的陈毓文长期生活困顿——中专求学时,填饱肚子困难;成家时,装修婚房困难;生子后,养家买房困难……“要拔穷根,必须拼命干活。”十几年前,在外打工的他回到村里,决定靠养殖海带脱贫。

用东拼西凑来的3万元,陈毓文在近海滩涂上投资建了一个1000条规模的海带养殖区。农历十一月,只要不刮大风、没有大浪,即便下雨他也坚持出海,用自制的小船,一趟趟地将夹着海带苗的尼龙绳和泡沫运到养殖区,然后在最深达7米的海里布泡沫、拉尼龙绳。因为风大、水寒,每次双手都被冻得连伸缩都困难。

一年之中最大的硬仗当属海带收成。农历三月初,海带开始收成。为赶在太阳出来时晾晒,收成都是通宵作业。第一年,陈毓文的作业船没有配备吊机,他以一己之力,将一条条重达100多斤的海带绳拉上船。连续忙碌上八九个小时后,才收工回家。短暂休息后,他又得赶到海边晾晒海带。随着海带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如此高强度的作业时间越来越长,几乎占满了农历三、四月份的时光。“第二年起,我增加投入,增购一艘装有吊车的大船,收海带由人工改成了半机械,否则单靠人工根本吃不消。”

每年端午节后,海带收成结束,陈毓文开始把干活的重心转移到整理海带绳上来。直至冬至前后,再开启新一季的海带养殖。在农闲或阴天不宜下海劳作时,陈毓文会去工地搭竹架、做水电,将一年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如此劳作,收获如何?在记者采访中,陈毓文和妻子据实以告:“实际上,直到今年才有盈余。”养殖海带的头三年,赚的钱全部投入扩大养殖规模中。第四年起,陆续偿还欠款。2016年,遭遇莫兰蒂台风,新投资的海蛎养殖区被打得七零八落,损失达十几万元。“海上养殖靠天吃饭,幸运的是,这些年汗水没有白流,总体算下来还是有收获的!”陈毓文说。今年,在海带、海蛎收成后,他和妻子欢喜地在泉港城区按揭购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

陈毓文告诉记者,镇、村两级很关心养殖户,自己这几年的创业小额贷款得到了政府贴息,平时遇到海带晒晾等问题时,镇、村也用心帮助协调。“很幸运赶上新时代,只要肯干,我们村民一定不会没饭吃。”从以前温饱成问题,到现在养育两个小孩、有套按揭房,有一份事业,陈毓文对如今的生活表示感恩、知足。(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庄国辉 文/图)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