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广网12月19日讯(记者 宋璟卉)她从小能歌善舞,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福建省艺校相中;她曾出演的《昭君出塞》勾起台湾游子的乡愁;她身体力行为高甲戏的传承做着努力;她就是泉州地区高甲戏“折梅”第一人陈娟娟。 2008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台湾演出,陈娟娟出演《昭君出塞》,她把昭君的离情、别恨、眷恋交加的复杂心理、感情表现得恰如其分又丝丝入扣。精湛的演技折服了在场数百观众,勾起无限乡愁,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数度落泪,几次哽咽。 《昭君出塞》似乎已成为了陈娟娟的代表作。2011年,在第3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典礼上,凭借着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中的精彩表演,陈娟娟一举“折梅”,成为泉州地区高甲戏“折梅”第一人。回忆起那年那日“冲梅”的经历,从第一次因为剧本不成熟而没“冲梅”成功,到第二次顶着巨大的压力再次“冲梅” ,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梅花香自苦寒来”,尽管陈娟娟笑称梅花奖对她很是眷顾,但这背后的付出和心酸只有她自己懂。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温婉淡雅的气质是陈娟娟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采访当天陈娟娟梳着精致的编发、穿着改良版的碎花旗袍,回忆起当年考艺校进剧团的经历,她侃侃而谈,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落与迷茫。 其实早在1978年还在读小学的陈娟娟就表现出了较强的文艺气质。当年,泉州艺校第一次招收科班学员,老师到学校“海选”,当时她是校园宣传队的一员,一眼就被老师相中。大约3000多人参加层层考试,百里挑一,最后陈娟娟成了幸运的入选者之一。 从小有着舞蹈功底的陈娟娟进入艺校后并没有练习童子功的苦恼,使她苦恼的是文化课的学习,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戏曲的积淀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983年8月,陈娟娟毕业被分配到泉州市高甲戏剧团。陈娟娟说,在艺校学习的时候因为个子比较娇小,学习的是小旦。毕业以后,个子长大,不再适合演小旦,那个时候自己也迷茫过,无法在剧团给自己一个好的定位。而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行业里被誉称为“高甲皇后”的颜佩琼老师的表演深深吸引着她。在陈娟娟看来,她真正爱上高甲戏是从“刻模”开始的。 30多年的剧团表演生涯,现在的陈娟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戏的孩子们。她说自己很幸运,在学艺路上总有前辈教她艺和德。所以她也想把她所学到的,所悟到的,都传教给青年一代。把学生带好,这也是一种传承。那么,陈娟娟是如何将高甲戏进行传承的?她与高甲戏之间还有哪些故事呢?下期文化名人堂节目,我们继续带您去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