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海岸线长,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可开发港口岸线100公里。尤其是湄洲湾,成为我省着力建设的三大港之一,宜港岸线59.4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深水良港。近年来,莆田市着力推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高铁、高速公路、疏港公路、码头泊位、航道等日趋完善,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依港而建的工业园区异军突出,如今,湄洲湾东吴港区、秀屿港区、石门澳和兴化湾南岸等产业园区布局业已形成,为莆田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莆田是全国民营医院发展的发源地,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有其独特的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优势。近年来,莆田市动员在外莆商回乡创业,以莆商创办的普天药械网为龙头,推动健康产业园落地发展。同时,结合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走出了一条公办私营、托管经营、合作合资办医的新路子。伴随着一批民营医疗生产、销售、物流等企业的开工建设,不久的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莆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 绿色食品和工艺美术是莆田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推动转型升级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这两大产业重焕生机。英博雪津啤酒迁建扩建、工艺美术与电商深度融合,将为产业再度辉煌创造良好机遇、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个行动” 见真章 美丽莆田建设必须落实到行动中、细化到项目上。为此,《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明确要求,“实施绿色产业、全域旅游、开放创新、生态文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9个专项行动。具体推进绿色制造提升等33项重点工程,以工程带项目,以项目促落实”。 一是绿色产业专项行动,以“绿色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产业平台”等4大提升工程为重点,着力推动包括鞋服产业、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产业、工艺美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建筑产业、能源产业等10个产业在五年后实现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500亿元。通过5年的努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低碳化、高端化。打造我国重要的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东南沿海重要的纺织化纤新材料、啤酒粮油、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健康医疗中心、全国民营医院总部经济区。建成世界顶尖运动鞋研发制造中心和国家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形成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1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超1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 二是全域旅游专项行动,以“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融合、旅游设施完善”等3大工程为重点,围绕打造“清新福建、妈祖圣地、美丽莆田”旅游品牌,着力把莆田建设成为妈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滨海生态度假胜地。到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超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500亿元。 三是开放创新专项行动,以“开放空间拓展、改革试点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集聚提升”等4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莆台对接融合,争取设立莆台特色产业合作试验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和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深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社会办医、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信息惠民、民营经济、“多规合一”等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以点带面,努力创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可复制、能推广、叫得响的“莆田模式”;设立市级创投引导基金,推动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等创新发展,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达100个,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建设国际社区,配套完善人才服务设施,扶持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四是生态文明专项行动,以“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整治提升、生态市场培育”等3大工程为重点,通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能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升,节能减排降碳和生态环境治理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前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山海城共相融的生态发展格局形成。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壶山兰水景观优美、荔林水乡特色凸显、山海格局清晰自然的生态家园。 五是城乡建设专项行动,以“城市功能、特色村镇、市政设施”等3大提升工程为重点,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区划设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2017年重点推进枫亭新区、玉湖新城、妈祖城等新片区开发建设,202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以上;提升城市景观风貌,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宜业宜居环境;整体推进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实施100个村、10个示范村,2021年所有村庄完成创建工作,打造50个精品示范村,实现农村环境更加优美、村庄建设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美好;优化市政路网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区内涝治理、推广绿色照明,让城区更绿色、更宜居。 六是基础设施专项行动,以“综合交通、水利设施、电网设施、信息基础”等4大提升或提速工程为重点,通过续建一批深水泊位和港航设施、建成东圳水库枢纽引水配套、涵江滨海新城片区供水等引调水工程、进一步优化配网网架结构及全面推动网络带宽覆盖、提速、扩容,实现4G和光网城乡全覆盖,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海西交通枢纽城市和内陆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实现市县区行政中心15分钟上高速、镇镇20分钟上高速。建成“三纵三横”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及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