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屿港口作业区 陈强 摄 东南网8月2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黄汉业)2007年3月,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核准保留为省级开发区,随后调整北岸开发区管辖区域并重新挂牌,主要任务是以妈祖城开发来推进滨海新城建设,以发展临港产业促进港城崛起。 作为莆田市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的重要战场,北岸开发区紧紧围绕“大港口、大产业、大旅游、大健康”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壮大医疗健康、食品加工、港口贸易、文化旅游、电力能源、纤维纺织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奋力推动区域产业经济驶入快车道,蝶变效应后的新北岸全景展现了大港大产业的气度、政府执政的温度与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以港立区 跨越发展扬气度 7月17日上午,装载有2万吨左右铁矿石的“长鑫66”轮散货船成功靠泊罗屿港口9号泊位,标志着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码头迈向试运营。卸载下的铁矿石将通过向莆铁路罗屿支线运往江西新余钢铁厂,十天后这条连接东南沿海出海口与中西部腹地的“大动脉”正式获批开通运营。 规划中,罗屿港将建成5万~40万吨大中型干散货泊位码头15个,全省最高的40万吨级主航道等级,综合通过能力达1.2亿吨,海西港口群最大的矿石散货中转基地,对接“陆地港”“飞地港”打通中西部地区陆海物流通道出海口……湄洲湾港被誉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而今福建省开始迈入“大船时代”,罗屿港正是“大船时代”的起航点,“百年大港梦”正照进现实。 2017年7月,东埔镇罗屿岛乐屿村党支部书记郑明煌的家成为整岛搬迁第一拆。其后,岛上509户居民毅然把根铸进“大港梦”里,配合政府迁居东部崭新的罗屿新城。罗屿岛将从原来1.28平方公里扩容至4.67平方公里,形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大“鲸鱼”,伴随着大港口的万亩临港产业集群(陆地4600亩、海域填造工程9300亩)的发展喷薄而起。 发展大健康产业,北岸“近水楼台先得月”,独具“妈祖故里、闽台核心、长寿之乡、多姿海滨”等优势,正在规划建设的妈祖国际健康城无疑将迎来大健康产业历史性的改变——创造性发展区域性医旅、医养、医防、医教多位联动,形成医疗核心、药械研发、旅游医养、总部管理、教育培训五大医疗健康全产业链集群,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北岸开发区走出了“莆田模式”。 北岸发展的背后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莆禧古城里800多年历史的天妃宫、贤良港拥有省级“非遗”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莆田)、省级“非遗”妈祖信俗(莆田贤良港海祭),历久弥新的妈祖文化记录着这片热土从何而来又将指向何处发展。 弘扬妈祖文化、忠商文化、抗倭文化,打造以妈祖城为核心,健康城、北江新城为拓展的滨海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这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北岸写下的答卷。 “北岸在落实省委‘赶超战略’进程中以大开放、大发展为体质,以‘大港口、大产业、大旅游、大健康’四轮驱动的大格局来定位,布局出‘东方大港、东方医疗硅谷、东方麦加’的港、产、城、旅互动融合发展模式,体现出了十三五规划以来跨越发展的气度。”北岸党工委书记林修岚对记者说。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显温度 四五十年前,“界外”一词还是忠门半岛贫穷、物资匮乏的代名词,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取代了凛冽贫瘠的海风,市场经济催发“界外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打拼。 率先觉醒的忠门人凭着“一挑蒸笼”的手艺开启了走出去的创业史,其后几十年里,涉及木材、建材、医疗等领域的忠门商帮声名鹊起,随之“鹊起”的还有家里的高屋大厝。“在外面赚了钱都想光宗耀祖,在老家楼盖得越高越有面子,跟风攀比的风气蔓延至嫁娶、做寿、宴请等。”这正是北岸开发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民间陋习形成的思想根源。 “全区聘金普遍涨到80万元,个别的甚至百万元以上,很多家庭举债娶媳妇。”北岸党工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群英介绍,作为省纪委移风易俗十个联系点之一,莆田市唯一的移风易俗工作省级试点单位,2017年9月,北岸打响移风易俗攻坚战,主攻方向就是“高价彩礼”,“经过对全区38个村(社区)入户走访调查,遏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成为民心所向,群众支持率达98%以上”。通过组织带动、传媒推动、村规制约、群众自觉等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开展,“高价彩礼”歪风日渐式微、铺张浪费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公益慈善新风勃然兴起。 2018年2月,北岸社会各界乡贤群策群力,成立北岸开发区妈祖大爱慈善协会,募捐善款近4000万元,33位社会爱心人士荣获“慈善之家”称号;在外经商的企业家王金象积极鼓励儿子参加镇里举办的“零聘金”集体婚礼,把原本要宴请宾朋的25万元捐给镇里用作奖教助学基金。与此同时,“赛得利·快乐书发”“健康夜校”“衣旧情深”“奖教助学”等一大批公益服务项目先后展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移风易俗、致力公益的良好风气。 “50年代那一辈人,吃过没读书的亏,早早到外谋生创业,这些人发家后回乡置业,尤其重视家乡教育事业。”北岸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威武说道。 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莆田一中将选派一位校长、两位副校长到莆田十三中开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这是北岸创新教育机制,全市首创委托式管理教育模式,借质提升,优化教学配置。 想民生之所想,急民生之所急,北岸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共新建了北江新城幼儿园、北岸第二实验小学、东埔东坑小学等六所新校区,促成莆田十三中、东埔中学、北岸第二实验小学等与市直名校联合办学并逐步在全区推广。林威武高兴地说:“从2013年全区小学4000多人到现在7000多人,回流上学的学生翻番了,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学校,老百姓很满意。”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宜居宜业。当前,北岸全区上下积极投身“智慧港城,美丽北岸”建设中,为政父母官的执政温度随处可触,这是一片百姓宜居宜业的家园乐土,也是民资回流、外商投资的创业热土。 精心筑巢等凤来。“在搭建好招商落地‘硬环境’的同时精准发力优化营商‘软环境’。”据北岸开发区健康办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为全力推进健康城项目,专门成立了由书记挂帅,并从国土规划、发改、经信、卫计等部门抽调骨干组成健康办领导小组,从招商、对接、到签约、落地等环节快速高效地推进各项服务举措。出台了在省市横纵向对比都更优化的相关政策、选派专人到现场协助行政办公、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中关村项目平台效应,为已签约的国内外企业批量办结审批手续……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好更快落地发展,让民资回归置业更顺更优,是北岸要当好服务型政府并付诸努力的决心和方向。 项目带动 港城崛起有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