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寻找为民致富的“金钥匙”——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深化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通达道路;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扑下身子下基层,只为能看到真实的东西;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位——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始终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在梁家河插队当农民时,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经常吃上肉…… 深切的牵挂,不变的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计算,短短几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1660万人,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 针对人民群众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强烈诉求,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人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科学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总书记语重心长。 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60多年前,梁漱溟曾这样发问:“中国以什么贡献世界?” 70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始终认为“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追逐梦想的努力为世界带来极大机遇,中国人民的梦想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6年前,“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活力孕育、动力生发、合力凝聚。6年来,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既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花开中国,芬芳世界。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6000余名外宾、283项务实成果……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数据,折射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全球凝聚力。 世界变动不居,中国稳步向前。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的当下,中国始终追求“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天下大同”,欢迎世界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积极同世界分享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密码。 70年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现了历史性的、全球性的参照价值、示范意义。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他完整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6年多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启迪下,世界各国休戚与共的决心愈发坚定,携手奔向美好世界的脚步更加坚定,而负责任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有学者洞察: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同中华民族的“天下大同”高度契合,唤醒了中华民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意识。火热而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精彩而立体的当今中国故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好证明。 今天,中华民族愈加以自信之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自信,源自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先进,源自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守正创新。 今天,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渐成常态,船到中流浪更急,我们的底气何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逐梦路上,复兴途中,唯有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方能履行神圣职责,让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铺展开来。 (作者:王斯敏 张胜) (学术指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 (责编: 王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