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南平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富美新南平 幸福新坐标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财富生活频道:收录全球最新最奇的财富生活资讯,最新、最热、最精彩的娱乐新闻、明星八卦,最新笑话幽默、搞笑爆笑资讯与创意

  秋日,走进位于富屯溪畔的顺昌县大干镇灾后重建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大里社区,一栋栋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全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医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社区环境好,学校就在家附近,孙子孙女上学方便;离园区近,孩子打工、上班方便;身体有点小毛病,到医院看病也方便;住120平方的房子,我觉得很舒心、很好!”67岁的社区居民尤鹤兴说话很实在,8年前从大干镇武坊村搬入大里社区,就过上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闽北大地上,还有许多像尤鹤兴老人这样过上了自己所憧憬的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青山绿水间,水泥路蜿蜒环绕;蓝天白云下,灰瓦白墙清新别致;房前庭院旁,草绿花红相映成趣;明沟暗渠里,浊水变清流汩汩流动;田园山林间,鸡鸭白鹭怡然自得……这,就是今日的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

  昔日的小溪村,是偏僻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村子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极为不便,发展举步维艰。

  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李福英兴奋地说:“全托国家扶贫政策的福,让我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2019年6月,浦城与顺昌、松溪3个县正式“摘帽”,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南平市10个县(市、区)都是苏区老区,其中有5个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在振兴发展中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

  通过大调研大走访,我市理清了发展思路:坚持因村制宜,结合深化农村改革,整合资源要素,突出机制推动,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更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提高脱贫质量为重点,突出产业扶贫、政策扶贫,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探索建立兜底保障、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等稳定脱贫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攻到点上、攻到根上,为老百姓选准一条又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与此同时,我市认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十条措施”等重点任务,有效推动资源向农村倾斜、力量向农村集中、重心向农村转移,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61428人已有61374人实现脱贫,346个贫困村中有303个村出列,光泽、顺昌、浦城、松溪4个贫困县“摘帽”;2016年以来,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34733人……

  “农忙时在家耕地务农,农闲时就到客户家里做月嫂,农活、工作两不误,还方便照顾家人。现在,我每月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在松溪县家政实训基地接受免费培训后,贫困户刘月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的贫困户余世洪将家中3.3亩荷塘“存”进“生态银行”,每亩土地每年有300公斤干谷的收入。同时,镇里提供公益岗位,让他成为五夫万亩荷塘的保洁员,每月还有900元的工资

  ……

  牢记重托方能不负厚望,锚定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我们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夯产业、攻项目、扩品牌、稳脱贫、促改革、保‘双增’、促振兴,把‘三农’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为闽北乡村描绘振兴画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农办、乡村振兴办、扶贫办主任徐春晖如是说。

  筑牢学子追梦的起飞跑道

  “留校的最后一年,我会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考研继续深造,希望将来能在物联网工程方面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武夷学院数字与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大四学生陈金水说,4年前他选择武夷学院,就已经为自己的发展定下目标。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金水这样的年轻人,凭着所学知识在追梦路上努力奔跑。

  时针回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上学靠双脚,吃冷饭冷菜,祠堂当课堂,桌椅自家带,山里的孩子想上学,还得看山里有没有一个会教书的先生,“上学”是很多孩子的奢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闽北大地,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步得到化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闽北的教育基本实现了“一无二有”,即无危房、有教师、有桌椅,让孩子能够“进得来、留得住”“都上学、上得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人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司前乡是光泽县最偏远的乡镇,家住司前乡司前村积谷岭自然村的雷良真大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颇有感触。上世纪60年代,雷良真好不容易读完初中被保送到北京一所学校读书,却因家人的阻挠留下遗憾。“那个年代是挣工分的年龄,哪舍得让一个山里的孩子到那么远的地方读书?”

  后来,雷良真勤勤恳恳一辈子,就为了家里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女儿雷清云师范毕业后自考大专;大儿子雷绍球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二儿子雷绍树大学毕业后在福州上班。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