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口是延平区最偏远的一个乡,但是我们的土货供不应求。合作社已请了十几名贫困户帮工,今年准备扩大生产。”吴美忠说,农产品“天生丽质”离不开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2014年以来,巨口乡先后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绿水青山给当地带来了一座“金山”。 美丽乡村迎客来 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王柳珍 庄洁华 12日,记者走进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溪源村发现,一个小乡村原来可以如此美丽。一条清澈的水渠穿村而过,仿古水车缓缓转动,金色的鲤鱼欢快游动,上百亩造型别致的古松从容迎客,空气里流动着青草和桂花的香气,一幢幢明清老宅宁静祥和。 农家乐里,游客们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松树林中,家长带着孩子攀绳梯、走独木桥。距离建阳城区仅8公里的溪源村,凭借好生态和水果基地,成为建阳市民周末休闲好去处。 “五年前,溪源村还是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小山村。如今,随着 生态溪源、文化溪源、旅游溪源 的逐步兴起,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日渐红火。”溪源村挂点干部、潭城街道组织委员曹建平介绍,“村里建成了建阳首个雨污分离、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系统,拆除了烂屋破棚、旱厕、猪栏和牛棚,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如今,村庄评上南平市五星级美丽乡村,今年还申报了省级卫生村。” 溪源村曾经家家户户养鸡鸭,村中处处脏乱差。现在,村里干净整洁,路旁水沟水流清澈。记者在祠堂前看到,几名妇女蹲在水渠边洗衣服。 “除了盖房子、修道路、建公园、种树绿化、保护古民居,我们还要让村民富足起来。”潭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郑林山说。 溪源村以为民果蔬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设标准化果蔬大棚108亩,大力发展果蔬种植。目前,黄帝蕉、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种植技术成熟,村民增产增收。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从五年前的64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万元。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品位,近5年来,溪源村围绕“农”字做文章,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古貌重现”的原则进行规划重建,在古民居门口配上文化对联,对农业观光园区和古松树林等旅游景点及村庄环境进行改造升级,把溪源村打造成了闽北闻名遐迩的文化休闲村。 数说南平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整理 南平是我国南方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文化积淀深厚,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的发源地,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南平“琴书五十载”,还滋养出了宋慈、柳永、李纲等杰出人物,素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之称。 南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除了武夷山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国家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A级旅游度假区等金字招牌于一身,还拥有顺昌华阳山、延平溪源峡谷、邵武天成奇峡等1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80余处省级以上优质旅游资源。 南平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规模工业产值、公共财政和地方财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和12.5%,综治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邵武、建阳、松溪、政和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57.7亿元,同比增长6.8%。 今年上半年,南平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9%,公共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9%、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9.3%,保持稳中有进、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南平:丹山碧水写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