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津,即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古称南平、延平、龙津、剑州、镡州、剑浦、南剑州。①剑津传说实际上是指在这个地方孕育生成的一组有关东溪、西溪、剑溪三溪交流的山水神话传说,包括剑潭、双塔、火城等的一系列传说。本文拟讨论的只是在文本上有确切记载的“双剑化龙”和“建塔聚气”的传说。 最初的“双剑化龙”的传说出现在《晋书·张华传》。据说西晋初建时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冲霄而起。张华通晓易理,心知其异,他邀请善观天象的雷焕共卜吉凶,最后得出结论是:紫气源于豫章丰城,其实是宝剑之精。当时张华是晋朝重臣,他帮助雷焕补得了丰城县令一职。雷焕到任以后,在监狱地基底下掘出一个石函。石函出土后霞光四射,打开之后果然发现有双剑并列。雷焕当即送其中一支剑给张华,而留一支自佩。张华收到剑后发现此二剑是越剑干将、莫邪,于是致书雷焕二剑终当复合。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剑从此下落不明。而雷焕死后将他所佩莫邪剑传给了其子雷华。雷华任建安郡从事,持剑路经延平津,腰间佩剑忽然跃出剑鞘掉到河里。雷华请人入水取剑,入水者不见宝剑,但见两龙盘绕水底,转眼间,江水碧波灿烂,浪涛汹涌。时人以为这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②从此以后延平就有了“剑津”、“剑浦”、“镡川”、“龙津”之称。③由于这一则传说直接与古延平的山川地理相联系,以后又屡屡被《八闽通志》、《福建通志》、《延平府志》、《南平县志》等地方志所引用、传载,成为了南平地方历史的一部分,以至到今天化龙双剑甚至被当作南平的市标,具有了特殊的地方象征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双剑化龙”传说出现在古延平只是由于雷华路过延平津偶失宝剑,纯粹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事实上,“双剑化龙”传说之所以能在南平生成、延续以至影响到今天,绝非偶然。神话是其所依附生长的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地方特殊的自然人文背景的产物,同时也在不断地随着地方文化的变化而重组变化。换句话说,特定地方的神话也是对这个地方文化历史的一种记录,虽然由于它概约化和超自然的特性,使它在表达上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差距,但它确确实实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当地文化的历史。当然,神话记录的历史并不是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的历史,它所代表的“时间深度”(timedepth)远比一般的历史记录来得大。由于神话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口口相传,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synchronic),而且还是历诸时代的(diachronic),在它的整个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时代内容被迭压、搀杂进来。④因此,可以说,神话所反映的历史其实是一种长时段的历史。就“双剑化龙”传说来说,从《晋书》最初记载,历经了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以至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个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双剑化龙”被附会为古延平山水钟灵毓秀,人才“彬彬其盛”的风水渊源,成为南平繁荣昌盛的一种象征。⑤但在南平的历史发展到明朝,同样是对这三溪交流之地的风水灵气出现了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由于“郡前东西溪交流直射”导致南平“风气涣散,人文厄塞”,因此南平地方官府就在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水南九龙岩巅和水东鲤鱼山南塔山岭建双塔以收水聚气弥补风水。⑥这就是继“双剑化龙”之后,由三溪交流演绎出来的第二个神话传说——“建塔聚气”。不过,时至今日,“双剑化龙”传说又重新被提了出来。这次它是以“化龙双剑”的形式塑立在剑潭当中,作为南平的市标。从这个意义出发,我认为考察剑津传说背后隐喻的地方文化历史,不能只停留于最初记录的“双剑化龙”的传说,而应将神话生成、发展、变化的历史时间扩展到上至秦汉下至今天的二千年中去理解认识。 “双剑化龙”传说在唐初修撰的《晋书》中就已有了完整明确的记载,说明至少在唐以前这个神话传说就已经在民间以某种形式流传,而且从其孕育到生成也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时期。“双剑化龙”传说中所说的“双剑”专指两支越剑:干将、莫邪,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南平早期漫漫的闽越人的历史。南平所在的闽北,是古闽越族活动的中心地区,福建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闽北,至今闽北仍留有如古越王台、闽越王庙、越王山、越王城等众多的土著遗迹。另一方面,闽北又是北方汉文化入闽的最早的落籍地。从已经出土的考古资料看,福建较大程度地接受北方汉文化影响大约始自秦汉,而福建秦汉时代文化遗址体现出较明显的越汉文化交织特征的只有崇安城村的汉城遗址和闽侯的庄边山遗址,其中尤以闽北的崇安汉城遗址为著,说明汉越文化交融和福建土著文化的汉化首先是以闽北地区为突破口的。⑦从福建郡县设置的顺序来看,闽北是中央王朝在福建设置军事驻地,建立郡县,进行实质性统治最早的地区。⑧福建早期设置的建安一郡及建安、侯官、南平、汉兴、建平五县除侯官外全部都位于闽北,晋以后闽东、闽南、闽西诸郡县才相继建立。说明汉文化入闽扩张基本上是呈由北向南推进之势,甚至直到唐末中原入闽移民还有较多就直接定居在闽北山区。⑨因此,可以说闽北是福建土著文化与北来的主流汉文化最早形成激荡,从化外转变为化内,经济文化迅速发达的地区,也是国家力量入主闽中,统摄福建地方势力的最初的立足点。概言之,闽北是福建地方最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双剑化龙”神话叙述中表明的故事发生时间——晋朝初期,当时的闽北正处于这样的一种地位:它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方面都与中原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在福建地方独占鳌头。“双剑化龙”传说明显体现了“剑”与“龙”之间的对立和变化的母题。双剑生于“斗牛之间”,而据《南平县志》记载古延平的分野恰也处于斗牛之间,⑩说明双剑原是土著之物,而龙在闽地完全是一种外来之物。汉许慎《说文解字》称:“闽,东南越蛇种。”福建的土著民族——闽越族崇拜蛇而不是龙,由此就延伸出另一组对立的结构:土著与外来的对立。而越剑所化之物不是越地之蛇却成为外来的龙,其中又包含了一个从蛇到龙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说明,在神话叙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闽北从秦汉时代已经形成的土著文化与外来汉文化的对立此时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由此可见,在“双剑化龙”母题下隐含的原型是土著的闽越文化与外来的汉文化的对立,并逐渐为中原汉文化融合涵化的过程。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体制逐渐向南推进扩张和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国家正统文化向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纵深渗透的过程中,这种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由对立而转变为融合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它象征着南方土著的少数民族在强势汉文化的冲击下逐步从化外走向化内、从蛮夷变为华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