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打造三大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深港双方毗邻区域重点开展要素流动、财税政策、创业、产业监管、科技法制等创新试点;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及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重点开展财税政策、合作办学、职业资格互认、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监管等创新试点;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及周边适宜开发区域主要开展财税政策、中医医疗职业人员资格准入、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中医药标准和国际化等创新试点。(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广州、深圳、珠海市) 8、建设区域专业技术平台。建设国家药品器械评审中心粤港澳分支机构、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等平台。(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 9、强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出台支持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支持大湾区内地财政科技经费过境港澳使用。设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向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开放申报渠道。推动设立粤港澳联合创新专项资金。(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10、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现代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计划。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知识产权局) 11、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参与中外科技伙伴计划。推动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深圳市) 12、打造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平台。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特别合作区试点。推进成立名校—名企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示范区,培育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等。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界创新联盟。(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 13、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等进行直接融资。支持港澳在大湾区设立创投风投机构,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联合母基金。依托区域股权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科技厅,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 14、突破创新体制障碍。制定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相关措施。建立面向港澳开放的散裂中子源谱仪。推动实施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照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港澳办) 15、创新科研用品与数据流动的体制机制。争取国家允许粤港澳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跨境使用。研究允许科研、医疗仪器设备及药品在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异地购置使用政策。创新通关模式,简化研发设备、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广东分署) 16、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深圳知识产权法庭等机构作用,探索制定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和“正版正货”承诺活动。推动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省知识产权局,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省法院) 17、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加快推进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质押融资机制,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租赁服务、知识产权投贷联动融资服务和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省知识产权局,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广州、佛山市) 三、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8、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通信管理局,广州、深圳市) 19、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实施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机场改扩建,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肇庆等市规划建设若干通用机场。深化扩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并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稳步发展大湾区跨境直升机服务。进一步扩大大湾区的境内外航空网络,开展多式联运代码共享,建设多式联运接驳设施。加快推进广州等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4亿人次。(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民航中南空管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20、加快大湾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广州经湛江至海口、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广州经汕尾至汕头、赣州至深圳、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广佛环线、佛莞、穗莞深等城际轨道项目,规划建设广清城际广州至广州北等项目。研究谋划广州至清远(研究延伸至永州)、深圳经江门至南宁、广中珠澳、广深第二高铁等高铁项目。与香港合作推动深港西部快速轨道的论证和规划建设,支持澳门轻轨延伸至横琴与内地轨道交通便捷衔接。加密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400公里。(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