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8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2018年12月31日,由空间瞭望智库、《国际太空》、《卫星应用》杂志,以及“中国太空网”官方微信联合组织的“天启”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中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和“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成为2018年的热点,同时入选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1.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2018年12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12月12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12月30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环月降轨控制,顺利进入准备月背着陆预定轨道。后续,嫦娥四号探测器将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嫦娥四号将实现国际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国际上首次月球拉格朗日L2点中继与探测,国际上首次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国内首次实测月夜期间浅层月壤温度。 2. 中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2018年11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8、19颗组网卫星,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2018年,中国北斗系统加速组网,先后圆满完成10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17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 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新纪录,跃居世界首位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航天实施了以北斗卫星组网、嫦娥四号探测器等为代表的39次航天发射任务,相比2016年创下22次的中国航天发射纪录,2018年发射次数创下中国航天史发射次数新高,跃居世界首位。 4.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 2018年2月2日,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该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科学数据,为研究和提取与地震前兆相关的空间环境信息提供技术支持,为未来建立空间电磁场和电离层应用业务化系统进行技术准备。 5.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中法航天合作谱新篇 2018年10月29日,首颗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是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的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的、全流程的合作。该卫星装有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微波散射计和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雷达波谱仪,可首次实现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中法海洋卫星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前的9月7日和10月25日,海洋水色环境卫星海洋一号C星和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B星先后成功发射,将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遥感数据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6. 月球中继卫星“鹊桥”发射,首次搭建地月信息联通之桥 2018年5月21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月球中继卫星“鹊桥”。“鹊桥”卫星使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100卫星平台,发射质量约448kg,设计寿命不小于3年。它于6月14日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任务轨道,将用于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与地球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7. 高分五号卫星发射升空,进一步提升中国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 2018年5月9日,高分五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高分专项规划的唯一一颗陆地环境高光谱观测卫星,是实现中国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高分五号卫星配置6台全新研制的有效载荷,具有谱段范围宽、光谱分辨率高、探测手段多、定标精度高、高可靠长寿命设计等特点,6台载荷实现了从紫外至长波红外全谱段的高光谱观测,光谱分辨率国内最高。 8. 中国低轨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全面启动 2018年12月29日,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成功发射,标志着鸿雁星座的建设全面启动。该卫星将在轨开展L和Ka频段通信频率资源可用性和数据转发关键技术验证,为鸿雁星座全球低轨通信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鸿雁星座由数百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全球实时通信能力。此前的12月22日,虹云工程首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同时也是首次将毫米波相控阵技术应用于低轨宽带的通信卫星。 9.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正式开启,为世界各国提供合作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