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晚间,东旭光电(SZ.000413)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以下简称“曼大”)、曼大电子工程系项目团队(以下简称“项目团队”)、英国IPGroup公司(IP2IPO PORTFOLIO L.P,以下简称“IP2IPO”)共同签署了《股东协议》,共同投资英国RIPTRON LIMITED(以下简称“RIPTRON”或“目标公司”),开展与曼大及其项目团队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石墨烯领域的产业布局,延伸公司在石墨烯业务领域的高端应用。 这则消息一出,业内人士纷纷称之为国内“石墨烯产业化发展里程碑式事件”,它标志着国内石墨烯产业吹响了从“工业味精”时代走向“工业主材”时代的号角。 石墨烯技术应用从“芯”再热 石墨烯第一次“热”起来,是在其发现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2010年。自此之后,由于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高强度和独特的二维结构,石墨烯在业内被冠以“黑金”或者“新材料之王”的头衔。 随后,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80多个国家皆将石墨烯材料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相继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石墨烯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石墨烯规模有望达到21.03亿美元。其中,2018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0.48%,2022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到2365亿元。 然而一片繁荣的背后,真相总是令人唏嘘。 反观国内石墨烯产业布局,在2014-2018年间,国内企业相继推出了石墨烯服装、轮胎、涂料、加热片、保健用品等产品,多将石墨烯粉体添加至各类传统产品中改善性能,应用领域极广。但因用量较少且不发挥主要作用,石墨烯只能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由此获得了“工业味精”的称号。 而国外的石墨烯产业产品布局已悄然变化。在2019年WM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几年前我们只有在学术期刊上才能读到的石墨烯研究成果如石墨烯5G调制器、石墨烯NFC设备、石墨烯宽带成像设备等一系列高端石墨烯应用悉数亮相,这些应用也是石墨烯最有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不可替代的“超级材料”的应用场景。 东旭光电与以曼大为代表的四方合作的目的,正是要通过悬浮石墨烯技术切入到高端传感芯片领域。该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石墨烯的高度化学可修饰性和悬浮石墨烯的高电子迁移率,打造“3S”特色悬浮石墨烯气体传感器,最终实现国内石墨烯应用质的飞跃。(3S:Small 微型、便携、可集成性强;Selected 多种气体检测、可选择性气体检测;Smart 在气味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深度算法实现AI应用。) 曼大校长Dame Nancy Rothwell针对本次合作表示:“为曼大和东旭光电之间的新合作感到激动,期待与东旭光电这位新伙伴的协作共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院长刘忠范也表示:“悬浮石墨烯传感器技术应用,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产业界均属首例,既是东旭光电与曼大合作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更是开启全球石墨烯产业化应用面向全新时代的标志性作品。” “杀手”级应用揭开面纱 提到曼大,这所曾产生2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年名校自带光环无数,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推进石墨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曼大在全球范围寻找优秀合作伙伴。 悬浮石墨烯薄膜技术作为曼大的核心专利技术之一,一路走来备受关注,在2019年1月曾获得ICURe项目奖金,它被认为是同时发挥石墨烯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更佳应用场景,该技术最大程度发挥出碳原子单层结构高电子迁移率特性,并通过对碳原子进行化学修饰精准识别气体,切入气体传感领域。 作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领军企业,东旭光电也非常注重专利和技术开发内功的修炼,曾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此基础上,东旭光电成功构建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节能照明、石墨烯热管理及石墨烯防腐涂料4大规模化产品体系,并在多个领域实现工业级应用及规模化销售,填补了国内外石墨烯应用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