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研发阶段,这枚火箭就获得了第一个客户,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用于飞行验证高超声速双乘波前体,而该校也参与了项目的研制。一位来自该校的项目参与者称,这是厦门大学第一次利用火箭做空气动力的试验平台,而且是可回收的试验平台,并且为这枚火箭支付了发射费用。一直以来,火箭作为试验平台在航天领域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可回收进一步降低了单次支付的发射费用。 发射后,这枚火箭也面临着来自外界的疑问,一位来自军工院校投资机构、专注商业航天的投资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枚火箭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研制思路,它和马斯克可以作为不同的两种实现路径,只是目前为止,这种技术被学术界和产业界验证的可行性较弱。相比之下,马斯克的重型猎鹰火箭已经成功实现回收,并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为什么还要走另一条路呢? 一位曾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工作、从事运载火箭研究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称,这是一枚亚轨道火箭,也就是全程大气层内飞行,数据上27.4km的飞行高度,和马斯克的入轨火箭不能类比,这也意味着距离可入轨还有相当大的技术门槛。 对此,王回应称,如果从体积大小比较来看,是不如入轨火箭大,但是换一个角度,从总体控制、结构等方面来说,这是比入轨火箭难度要大的。这次发射尝试,一个技术可行性路线的进展,未来这项技术也可以用在入轨火箭的一级飞行上。而且根据团队现有的技术背景,已经将设计方面的难点突破了。至于基于现有技术形成一枚入轨火箭,我认为只是时机的问题,在商业市场,团队更倾向于根据客户需求、市场条件方面来定夺,也就是是否将现有的验证火箭真正去形成一个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