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国模具行业协会通过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亚琛模具研究院(WBA Aachener Werkzeugbau Akademie,以下简称WBA),开展了一场中国模具对比德国顶尖模具基准分析项目,旨在利用德国模具基准分析方法和德国模具产业的发展经验精准地服务于中国的模具企业,通过基准分析找到发展改善路径,提高中国模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WBA的专家对中国模协遴选的10家模具企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现场调研。并做了可行性报告:介绍了中国模具企业与德国顶尖模具企业的对标结果,分析了中国模具企业的优势以及与德国模具企业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提供了德国顶尖模具企业的案例,帮助了中国模具企业提高竞争力,让我们一同来了解本次报告的精彩内容。
WBA独特的基准分析方法 WBA坐落于世界顶尖的理工类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的校园内,致力于解决模具行业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亚琛工业大学的各大研究所、弗劳恩霍夫的相关研究院以及诸多德国模具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同时对国际模具市场有深入的了解。 为了帮助模具企业实现制造流程和管理的优化、改进战略定位并提高运营业绩,WBA为模具行业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基准分析方法。该方法被称为“CCC”方法,因为它专注于三个步骤:比较-汇编-实施,如图1所示。首先,是将参与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通过WBA独一无二的模具企业数据库实现的。该数据库包含1000多家德国模具工厂的详细信息,同时WBA也可以访问德国以外的2000多家模具工厂的数据。通过100多个KPI的比较,对模具企业进行总体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模具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由专家定制进一步改进提升的行动领域以系统地消除差距。同时,专家为每个具体的行动领域提供数个最佳实践案例,以协助模具企业尽快采取措施实现提升。 图1 WBA独特的“CCC”基准分析方法
首轮开展基准分析项目的中国模具企业 中国模协与WBA合作的首轮基准分析项目在宁波、黄岩地区落地实施。首批项目中国模协与WBA遴选了10家希望进一步提升竞争的当地模具企业,如图2所示。首先,WBA邀请10家企业填写了旨在将参与企业的KPI与德国顶尖模具企业的KPI全面对标的基准分析问卷。随后,来自WBA的三位专家在中国模协的安排下于2018年4月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评估了企业工艺流程并验证基准分析问卷中的信息。基于问卷中KPI的详细分析,并结合现场调研了解的情况,得出了中国模具企业与德国顶尖模具企业的比较结果,并通过比较总结了中国模具行业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包括:时效性、质量、生产率、加工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图2 首轮开展基准分析项目的中国模具企业
中国模具行业相对德国模具行业的优势 中国模具行业在劳动力成本和设备规模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如图3所示,中国模具企业的员工平均每天比德国模具企业的员工多工作2个多小时,而且中国模具企业的员工每小时的工资要比德国低得多。图4所示的小时费率包括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设计领域的小时费率德国是中国的4倍,中国模具行业在加工和试模领域同样具有这种优势。 图3 员工每天工作时间比较 图4 不同领域小时费率比较 如图5所示,除了人力成本较低外,这种竞争优势也是由中国模具企业庞大的设备规模所支撑的,可以实现较短的交货期。尽管设备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中国企业仍在不断地投资于新设备,中国的设备平均使用时间比德国少2-3年,并且许多中国模具企业在精铣的关键技术上进行了战略性投资。因此,中国模具企业由于相对较低的时薪和大型现代化的设备园区而具有竞争优势。
图5 设备情况的比较
中国模具企业在几个关键领域落后于德国最佳模具企业 KPI的对比分析表明,中国模具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落后于德国最佳模具企业。从图6可以看出:时效性和质量上的差距,中国模具企业出现延时交货和模具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较多。在客户二次检查模具后,中国模具企业生产的模具中仍有21%没有达到客户的质量标准,而德国最好的10家模具企业生产的模具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只有9%。 图6 时效性和模具质量的比较 此外,如图7所示的有助于提高效率的自动化手段在中国模具企业中使用得很少,只有一半的中国模具企业使用了工件堆垛系统。在我们调研的中国公司里还没有一家在模具制造过程中使用机器人,而在德国最佳模具企业中,制造过程中使用机器人几乎是一种标准化配备。 图7 自动化水平的比较
中国模具行业需要关注的四个具体行动领域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中国模具企业在时效性方面存在不足,考虑到中国员工每年比德国员工多工作380h,规划效率有限的原因就变得很明显了。坦率而言,如果中国员工减少加班时间,那么时效性会降低到一个可怕的程度,因此有效的规划是中国模具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1)规划。为了提高时效性,项目和零部件都应该详细规划,在模具项目级别和每个单独零部件的级别上进行规划是实现时效性的关键。因此,大多数成功的德国模具企业采用规划系统,通过系统化方法和规划软件提高流程清晰度,如图8所示。规划系统能够详细规划所有流程步骤并提供产能概况,以使相关人员掌握对每一项技术的需求和相应的可用产能。为了提高时效性,规划系统中还应有进一步的算法来寻求生产作业的最优顺序。基于平板或智能手机应用,管理层可以随时跟踪关键项目的状态。 图8 采用规划系统实现有效的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