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缺乏活力。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省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从广州西关永庆坊到敦煌莫高窟,从西安古城墙到山西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多次实地考察,给如何走好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的优势,成为了各地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利抓手。内蒙古城川镇境内有古河套人遗址、唐代宥州古城遗址等多处文化遗产,在注重文化原始状态和文化底蕴的同时,积极开发地方特产、民族手工技艺、休闲娱乐项目,吸引游客旅游观光;广东公布了64条历史文化游径,包含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河北沧州则不断挖掘和丰富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建立并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体系,提高传承人传承能力,打造良好的非遗生态。 文化遗产的背后,除了包含历史的发展脉络,还承载着文化自信。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形式上创新。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不破坏非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我国文旅行业积极探索,打造了“网上展馆”“数字博物馆”等新产品,让文化遗产走出展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国旅游日”不仅承载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国家战略,还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成果,更包含着建设美好生活的百姓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