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的“健康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入口覆盖了数亿人口,但其仍然也仅限于我国之内。若跳出国家视野,放眼全球疫情防控,则需要更加通用的技术方案。国家之间如果无法建立一致、高效的信息交流体系,抗疫成果就只能局限在一国之内。一旦开放边境,恢复正常的人员流动和贸易活动,“输入型”病例很可能导致疫情控制成果前功尽弃。 谷歌苹果提出的蓝牙追踪工具正在提供底层通用技术方面做出的努力。如果各国公共卫生机构选择加入和利用该工具,将有望实现跨国之间的疫情防控协同。目前包括美国、欧盟部分成员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都已经部署或正在考虑部署基于蓝牙的病毒传播追踪APP应用,这些国家可以依靠谷歌和苹果的这次合作,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追踪应用,并增强各国之间的疫情预警协同。 4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数据保护方面支持与COVID 19大流行作战的应用程序指南》,其中对基于蓝牙技术跟踪的做出了规范指引,这意味欧盟支持蓝牙追踪应用,只是强调需要遵循相应的规范 。 欧盟正在推进的“泛欧隐私保护接触追踪”计划(PEPP-PT)也旨在提供“多国共享交流机制”。即使有人从一个欧洲国家前往另一个国家,他们仍然可以接收或触发警报。因此,欧盟对谷歌和苹果的合作表示欢迎,称其可以帮助“泛欧隐私保护接触追踪计划”缩短部署路径并解决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设备校准问题。而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蓝牙追踪应用也很可能同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推进普遍检测等手段一样,成为政府解除封锁措施,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 不过,受技术准确性,自愿参与用户人数以及核酸检测能力的影响,蓝牙接触者追踪工具的有效性还有待论证。 蓝牙技术可能不精确并且不同手机信号强度存在差异。蓝牙信号通常可以辐射约9米多,远大于通常认为的——不会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的2米社交安全距离。 对于这一点,谷歌和苹果回应称,公共卫生部门可针对蓝牙接触跟踪的信号交换阈值进行微调,以报告更紧密的接触。但蓝牙不会检测到两个人间的直线距离虽然在2米之内,但两人处于不同的房间或者不同建筑中。因此,在公寓、办公楼等密集环境中,蓝牙技术的准确率可能大打折扣。 关于用户可以选择自愿参与的有效性问题,根据斯坦福大学接触者跟踪项目Covid-Watch的研究人员分析,只有大约50%至70%的人口使用安装接触者追踪工具,数字追踪才能发挥效果。 此外,准确的确诊感染信息是追踪工具有效运转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国家仍然缺乏有效的检测能力。根据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数据,在美国,只有不到300万人接受了核酸检测,不到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如果人们未经测试,则不会产生足够的预警信息,难以记录与他们接触的人。还有一个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使用智能手机。在智能手机普及程度较高的美国,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口占比为81%。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仅为45%。 借鉴和启示 收集的信息越广泛,越敏感,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介入程度就越深,同样对数据安全来带来更多挑战。正因如此,在对抗疫情的技术防控手段中,改进信息收集范围和处理模式的空间还很大。 基于蓝牙接触信息而非收集个人的实时位置信息,是科技在尊重个人隐私和实现疫情预警功能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尝试,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的效果还有待检视,但项目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谨慎心态值得借鉴。 在欧洲,由17家机构和130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泛欧隐私保护接触追踪”计划(PEPP-PT)也正在考虑类似的蓝牙技术应用,其同样淡化了身份和地点信息,只关注特定两个个体间的距离和时间两个标尺。此外,该计划也采用了将敏感信息加密于用户本地的做法。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点是,蓝牙接触者追踪虽然可以依赖技术手段实现大部分自动化的数据处理,但整个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仍然离不开机构或人工的干预。 在最早将蓝牙技术用于感染者追踪的新加坡,编写TraceTogether应用程序的技术专家也认为,数字接触追踪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人工接触追踪。中心化和非中心化的技术路径,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并共同构成疫情防控的技术措施体系。在很多国家的疫情防控实践中,既可以看到中心化模式的技术措施,也可以看到去中心化的技术手段。 由政府部门发起的在中心化数据管理平台,如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的统一数据平台,以及我国的健康码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发挥了数据完整、准确的优势,既可以服务于个体,同时也能够也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同时,由民间私营部门发起的蓝牙追踪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思路,从分散的末端入手,以用户自愿参与为原则,共同发挥数据对于疫情防控的价值,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出于对用户隐私的尊重,对数据安全的考量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如最小化,加密,标识符动态变化等也完全可以被吸收中心化的技术路径中,探索出更优的疫情预警与防控方案。(作者王融为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闫锦麟为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编辑:谢丽容) |